42 12345
發新話題

針灸科學~~14經循行

針灸科學~~14經循行

針灸銅人


部分針灸穴位圖




針灸穴位掛圖





TOP

1.手太陰肺經




手太陰肺經(Lung Meridian of Hand-Taiyin, LU)

經脈循行:起於中焦,屬肺、絡大腸,聯繫胃及肺系;外行線起於側胸上部,循行於上肢內側前緣,止於拇指橈側端;分支從腕後分出,止於食指橈側端。

《靈樞·經脈》:肺手太陰之脈,起於中焦, 下絡大腸,還循胃口① ,上膈屬肺。從肺系② ,橫出腋下,下循臑③內,行少陰④、心主⑤ 之前,下肘中,循臂內上骨⑥下廉 ,入寸口,上魚,循魚際,出大指之端。
其支者:從腕後,直出次指內廉,出其端。
注釋:①胃口:指胃之上口,賁門部。 ②肺系:喉嚨,兼指氣管。③臑:臑音鬧,指上臂。④少陰:此處指手少陰心經。⑤心主:指手厥陰心包經。⑥上骨:指橈骨。

主治概要:喉、胸、肺病,以及經脈循行部位的其他病證。如咳嗽,氣喘,少氣不足以息,咳血,傷風,胸部脹滿,咽喉腫痛,缺盆部及手臂內側前緣痛,肩背寒冷、疼痛等 。

本經腧穴:分佈在胸部的外上方,上肢掌面橈側和手掌及拇指的橈側。起于中府,止于少商,左右各11個穴位。

1.中府 (Zhōngfǔ, LU 1)肺之募穴
【定位】 在胸外上方,前正中線旁開6寸,平第1肋間隙處。仰臥取穴
【解剖】 當胸大肌、胸小肌處,內側深層為第1肋間內、外肌;上外側有腋動、靜脈, 胸肩峰動、靜脈;布有鎖骨上神經中間支,胸前神經分支及第1肋間神經外側皮支
【功能】 肅降肺氣,和胃利水
【主治】 ①咳嗽、氣喘、胸滿痛、胸中煩熱、面腹腫、食不下、嘔噦;②肩背痛、皮膚痛
【操作】 向外斜刺或平刺0.5~0.8寸,不可向內深刺,以免傷及肺臟、引起氣胸

2.雲門 (Yúnmén, LU 2)
【定位】 (1)在胸外側部,肩胛骨喙突上方,前正中線旁開6寸,鎖骨下窩凹陷處。(2)用手叉腰時,鎖骨端內下方,出現三角形的凹陷底部
【解剖】 有胸大肌,皮下有頭靜脈通過,深部有胸肩峰動脈分支;布有胸前神經的分支臂叢外側束、鎖骨上神經中後支
【功能】 肅降肺氣
【主治】 ①咳嗽、氣喘、胸痛、胸中煩滿;②肩背痛
【操作】 向外斜刺0.5~0.8寸,不可向內深刺,以免傷及肺臟、引起氣胸

3.天府 (Tianfǔ, LU 3)
【定位】 肱二頭肌橈側緣,腋前紋頭下3寸處
【解剖】 肱二頭肌外側溝中;有頭靜脈及肱動、靜脈分支;分佈著臂外側皮神經及肌皮神經
【功能】 宣散肺邪,清肺涼血
【主治】 ①咳嗽、氣喘、鼻衄、吐血;②癭氣;③上臂內側痛
【操作】 直刺0.5~1寸

4.俠白 (Xiábái, LU 4)
【定位】 肱二頭肌橈側緣,腋前紋頭下4寸;或肘橫紋上5寸處;天府穴下1寸
【解剖】 肱二頭肌外側溝中;當頭靜脈及橈動、靜脈分支;分佈有臂外側皮神經,當肌皮神經經過處
【功能】 宣散肺氣,理氣寬胸
【主治】 ①咳嗽、氣喘、心痛;②幹嘔、胸滿;③上臂內側痛。
【操作】 直刺0.5~1寸。

5.尺澤 (Chizé, LU 5)合穴
【定位】 在肘橫紋中,肱二頭肌腱橈側凹陷處(大筋外)
【解剖】 在肘關節,當肘二頭肌腱之外方,肱橈肌起始部;有橈側返動、靜脈分支及頭靜脈;布有前臂外側皮神經,直下為橈神經
【功能】 肅降肺氣,滋陰潤肺
【主治】 ①咳嗽、氣喘、咳血、潮熱口乾、咽喉腫痛等肺疾;心痛、胸滿;②肘臂攣痛;③急性吐瀉、嘔吐、中暑、小兒驚風、小便頻數
【操作】 直刺0.8~1.2寸,或點刺出血,尤其用於治療急性咽喉腫痛及急性吐瀉、中暑、小兒驚風等

TOP

6.孔最 (Kǒngzuì, LU 6) 郤穴
【定位】 尺澤穴與太淵穴連線上,腕橫紋上7寸處;當橈骨的尺側邊上,距太淵7寸。伸臂仰掌取穴
【解剖】 有肱橈肌,在旋前圓肌上端之外緣,橈側腕長、短伸肌的內緣;有頭靜脈、橈動、靜脈;布有前臂外側皮神經,橈神經淺支
【功能】 肅降肺氣,涼血止血
【主治】 ①咳血、咯血、咳嗽、氣喘、失音,咽喉腫痛、頭痛、痔瘡;②肘臂攣痛
【操作】 直刺0.5~l寸

7.列缺 (Lìeqūe, LU 7) 絡穴;八脈交會穴(通于任脈)
【定位】 橈骨莖突上方,腕橫紋上1.5寸,當肱橈肌與拇長展肌腱之間;兩手虎口自然平直交叉,一手食指按在另一手橈骨莖突上,指尖下凹陷中是穴
【解剖】 在肱橈肌腱與拇長展肌腱之間,橈側腕長伸肌腱內側;有頭靜脈,橈動、靜脈分支;布有前臂外側皮神經和橈神經淺支的混合支
【功能】 宣散肺邪,通調任脈
【主治】 ①咳嗽、氣喘、咽喉腫痛、掌中熱;②頭痛、齒痛、項強、偏正、半身不遂、口眼歪斜等頭項疾患
【操作】 向上斜刺0.5~0.8寸

8.經渠 (Jīngqú, LU 8)
【定位】 橈骨莖突與橈動脈之間凹陷處,腕橫紋上 l寸;仰掌,在腕橫紋上1寸,當橈骨莖突的高點掌面骨邊與橈動脈之間絡中取穴
【解剖】 橈側腕屈肌腱的外側,有旋前方肌當橈動、靜脈外側處;布有前臂外側皮神經和橈神經淺支混合支
【功能】 止咳寧嗽、順氣平喘
【主治】①咳嗽、氣喘、喉痺、胸痛、胸滿、掌熱、咽喉腫痛;②手腕痛
【操作】 避開橈動脈,直刺0.3~0.5寸

9.太淵 (Tàiyuān, LU 9)輸穴;原穴;八會穴之脈會
【定位】 在掌後腕橫紋橈側,橈動脈的橈側凹陷中;仰掌,腕橫紋上,於橈動脈橈側陷中取穴
【解剖】 橈側腕屈肌腱的外側,拇展長肌腱內測;有橈動、靜脈;布有前臂外側皮神經和橈神經淺支混合支
【功能】 止咳化痰,扶正祛邪
【主治】 ①咳嗽、氣喘、咳血、嘔血、胸滿、掌心熱、缺盆中痛、喉痺、乳部刺痛、噦;②無脈症;③腕臂痛
【操作】 避開橈動脈,直刺0.3~0.5寸

10.魚際 (Yújì, LU 10)滎穴
【定位】 第1掌骨中點,赤白肉際處;仰掌,在第1掌指關節後,掌骨中點,赤白肉際處取穴
【解剖】 有拇短展肌和拇指對掌肌;血管當拇指靜脈回流支;布有前臂外側皮神經和橈神經淺支混合支
【功能】 清肺心熱,利咽涼血
【主治】 ①咳嗽、咳血、失音、身熱、乳癰、肘攣;②喉痺咽幹、咽喉腫痛、失音;③小兒疳積
【操作】 直刺0.5~0.8寸。治小兒疳積可用割治法

11.少商 (Shàoshāng, LU 11)井穴
【定位】 拇指橈側指甲角旁0.1寸
【解剖】 有指掌固有動、靜脈所形成的動、靜脈網;布有前臂外側皮神經和橈神經淺支混合支,正中神經的掌側固有神經的末梢神經網
【功能】 泄熱通竅,回陽救急,利咽鎮痙
【主治】 ①咽喉腫痛、鼻衄、喉痺、咳嗽、氣喘、重舌、 心下滿;②高熱、中風、昏迷,癲狂、中暑、嘔吐、熱病、小兒驚風、指腕攣急
【操作】 淺刺0.1寸,或點刺出血

TOP

2.手陽明大腸經





手陽明大腸經(Large Intestine Meridian of Hand-Yangming, LI

經脈循行:起於食指橈側端,循行於上肢外側的前緣,上走肩,入缺盆,絡肺屬大腸;從缺盆上走頸,經頸部入下齒,過人中溝,止於對側鼻旁。

《靈樞·經脈》:大腸手陽明之脈,起於大指次指之端,循指上廉,出合穀兩骨①之間,上入兩筋②之中,循臂上廉,入肘外廉,上臑外前廉,上肩,出髃骨③之前廉,上出於柱骨之會上④,下入缺盆,絡肺,下膈,屬大腸。
其支者:從缺盆上頸,貫頰,入下齒中;還出挾口,交人中——左之右、右之左,上挾鼻孔。
注釋:①合穀兩骨:指第一、第二掌骨。②兩筋:指拇長伸肌腱、拇短伸肌腱的過腕關節處。③髃骨:髃讀作隅,角的意思,此指肩峰部。④柱骨之會上:“柱骨”意指頸椎;“會上”指大椎。

主治概要:頭面五官疾患、熱病、皮膚病、腸胃病、神志病等及經脈循行部位的其他病症 。如下牙痛、咽喉腫痛、鼻衄、鼻流清涕、口干、頸腫痛、上肢伸側前緣及肩部疼痛或運動障礙等。

本經腧穴:起於商陽,止於迎香,左右各20穴位。

1. 商陽 (Shángyáng,LI 1) 井穴
【定位】 食指橈側指甲角旁0.1寸
【解剖】 有指及掌背動、靜脈網;布有來自正中神經的指掌側固有神經,橈神經的指背側神經
【主治】①齒痛,咽喉腫痛等五官疾患;②熱病,昏迷
【操作】 淺刺0.1寸,或點刺出血

2.二間 (Erjián,LI 2) 滎穴
【定位】 微握拳,當食指橈側第2掌指關節前凹陷中
【解剖】 有指屈淺、深肌腱;有來自橈動脈的指背及掌側動、靜脈,布有橈神經的指背側固有神經,正中神經的指掌側固有神經
【主治】①鼻衄,齒痛等五官疾患;②熱病
【操作】 直刺0.2~0.3寸

3.三間 (Sānjiān,LI 3) 輸穴
【定位】 微握拳,在食指橈側第2掌指關節後凹陷處
【解剖】 有第一骨間背側肌,深層為拇內收肌橫頭;有手背靜脈網(頭靜脈其示部),指掌側有固有動脈;布有橈神經淺支
【主治】①齒痛,咽喉腫痛;②腹脹,腸鳴;③嗜睡
【操作】 直刺0.3~0.5寸

4.合穀 (Hégǔ,LI 4) 原穴
【定位】 在手背,第1、2掌骨間,當第2掌骨橈側的中點處;以一手的拇指指骨關節橫紋,放在另一手拇、食指之間的指蹼緣上,當拇指尖下是穴。又名虎口
【解剖】 在第一、二掌骨之間,第一骨間背側肌中,深層有拇收肌橫頭;有手背靜脈網,為頭靜脈的起部,腧穴近側正當橈動脈從手背穿向手掌之處;布有橈神經淺支的掌背側神經,深部有正中神經的指掌側固有神經
【主治】①頭痛,目赤腫痛,鼻衄,齒痛,口眼歪斜,耳聾等頭面五官諸疾;②諸痛症;③熱病,無汗,多汗;④經閉,滯產
【操作】 直刺0.5~l寸,針刺時手呈半握拳狀。孕婦不宜針

5.陽溪 (Yángxī,LI 5) 經穴
【定位】 腕背橫紋橈側,當拇短伸肌腱與拇長伸肌腱之間的凹陷中
【解剖】 當拇短、長伸肌腱之間;有頭靜脈、橈動脈的腕背支;布有橈神經淺支。
【主治】 ①手腕痛;②頭痛,目赤腫痛,耳聾等頭面五官疾患。
【操作】 直刺0.5~0.8寸

6.偏曆 (Piānlì,LI 6) 絡穴
【定位】 屈肘,在陽溪穴與曲池穴連線上,腕橫紋上3寸處
【解剖】 在橈骨遠端,橈側腕伸肌腱與拇長展肌腱之間;有頭靜脈;掌側為前臂外側皮神經和橈神經淺支,背側為前臂背側皮神經和前臂骨間背側神經
【主治】①耳鳴,鼻衄等五官疾患;②手臂酸痛;③腹部脹滿,水腫
【操作】 直刺或斜刺0.5~0.8寸

7.溫溜 (Wēnliū, LI 7) 郤穴
【定位】 屈肘,在陽溪穴與曲池穴連線上,腕橫紋上5寸處
【解剖】 在橈側腕伸肌肌腹與拇長展肌之間;有橈動脈分支及頭靜脈;布有前臂背側皮神經與橈神經深支
【主治】 ①急性腸鳴腹痛;②疔瘡;③頭痛,面腫,咽喉腫痛;④肩背酸痛
【操作】 直刺0.5~l寸

8.下廉 (Xiàlián, LI 8)
【定位】 在陽溪穴與曲池穴連線上,肘橫紋下4寸處
【解剖】 在橈骨的橈側,橈側有腕伸短肌及腕伸長肌,深層有旋後肌;有橈動脈分支;布有前臂背側皮神經及橈神經深支
【主治】 ①肘臂痛;②頭痛,眩暈,目痛;③腹脹,腹痛
【操作】 直刺0.5~l寸

TOP

9.上廉 (Shànglián, LI 9)
【定位】 在陽溪穴與曲池穴連線上,肘橫紋下3寸處
【解剖】 在橈側腕伸肌肌腹與拇長展肌之間;有橈動脈分支及頭靜脈;布有前臂背側皮神經與橈神經深支
【主治】 ①肘臂痛,半身不遂,手臂麻木;②頭痛;③腸鳴腹痛
【操作】 直刺0.5~l寸

10.手三里(Shǒusānlǐ,LI 10)
【定位】 在陽溪穴與曲池穴連線上,肘橫紋下2寸處
【解剖】 肌肉、神經同下廉穴,血管為橈返動脈的分支
【功能】 清熱明目,理氣通腑
【主治】 ①手臂無力,上肢不遂;②腹痛,腹瀉;③齒痛,頰腫
【操作】 直刺0.8~1.2寸

11.曲池 (Qūchí, LI 11) 合穴
【定位】 屈肘成直角,在肘橫紋外側端與肱骨外上髁連線中點
【解剖】 橈側腕長伸肌起始部,肱橈肌的撓側;有橈返動脈的分支;布有前臂背側皮神經,內側深層為橈神經本幹
【主治】 ①手臂痹痛,上肢不遂;②熱病,高血壓,癲狂;③腹痛,吐瀉;④五官疼痛;⑤癮疹,濕疹,瘰鬁
【操作】 直刺0.5~l寸

12.肘髎 (Zhǒuliáo, LI 12)
【定位】 屈肘,曲池穴外上方 l寸,當肱骨邊緣處
【解剖】 在橈骨外上髁上緣肱肌起始部,肱三頭肌外緣;有橈側副動脈;布有前臂背側皮神經及橈神經
【主治】 肘臂部疼痛、麻木、攣急
【操作】 直刺0.5~l寸

13.手五里(Shōuwǔlǐ, LI 13)
【定位】 在曲池穴與肩髃穴連線上,曲池穴上3寸處
【解剖】 在肱骨橈側,為肱橈肌起點,外側為肱三頭肌前緣;稍深為橈側副動脈;布有前臂背側皮神經,深層內側為橈神經
【主治】①肘臂攣痛;②瘰鬁
【操作】 避開動脈,直刺0.5~l寸

14.臂臑 (Bìnào, LI 14)
【定位】 在曲池穴與肩髃穴連線上,曲池穴上7寸,三角肌止點處
【解剖】 在肱骨橈側,三角肌下端,肱三頭肌外側頭的前緣;有旋肱後動脈的分支及肱深動脈;布有前臂背側皮神經,深層有橈神經本幹。
【主治】 ①肩臂疼痛不遂,頸項拘攣;②瘰鬁;③目疾
【操作】 直刺或向上斜刺0.8~1.5寸

15.肩髃 (Jiānyú, LI 15)
【定位】 肩峰端下緣,當肩峰與肱骨大結節之間,三角肌上部中央。臂外展或平舉時,肩部出現兩個凹陷,當肩峰前下方凹陷處
【解剖】 有旋肱後動、靜脈;布有鎖骨上神經,腋神經
【主治】 ①肩臂攣痛,上肢不遂;②癮疹
【操作】 直刺或向下斜刺0.8~1.5寸。肩周炎宜向肩關節直刺,上肢不遂宜向三角肌方向斜刺

TOP

16.巨骨 (Jùgǔ, LI 16)
【定位】 在鎖骨肩峰端與肩胛岡之間凹陷處
【解剖】 在斜方肌與岡上肌中;深層有肩胛上動、靜脈;布有鎖骨上神經分支,副神經分支,深層有肩胛上神經
【主治】 ①肩臂攣痛,臂不舉;②瘰鬁,癭氣
【操作】 直刺,微斜向外下方,進針 0.5~l寸。 直刺不可過深,以免刺入胸腔造成氣胸

17.天鼎 (Tiāndǐng, LI 17)
【定位】 在胸鎖乳突肌後緣,扶突穴直下1寸
【解剖】 在胸鎖乳突肌下部後緣,淺層為頸闊肌,深層為中斜角肌起點;有頸外淺靜脈;為副神經、頸皮神經在胸鎖乳突肌後緣穿出處,深層為膈神經的起點
【主治】 ①暴喑氣梗,咽喉腫痛;②瘰鬁,癭氣
【操作】 直刺0.5~0.8寸

18.扶突 (Fútū, LI 18)
【定位】 在結喉旁約3寸,當胸鎖乳突肌的胸骨頭與鎖骨頭之間
【解剖】 在胸鎖乳突肌胸骨頭間頸闊肌中,深層為肩胛提肌起始點;深層內側有頸升動脈;布有耳大神經,頸皮神經,枕小神經及副神經
【主治】 ①咽喉腫痛,暴喑;②癭氣,瘰鬁;③咳嗽,氣喘;④頸部手術針麻用穴
【操作】 直刺0.5~0.8寸。注意避開頸動脈,不可過深。一般不使用電針,以免引起迷走神經反應

19.口禾髎 (Kǒuhéliáo, LI 19)
【定位】 在上唇部,水溝穴旁0.5寸,當鼻孔外緣直下
【解剖】 在上頜骨犬齒窩部,上唇方肌止端;有面動、靜脈的上唇支;布有面神經、三叉神經第二支下支與眶下神經的吻合叢
【主治】 ①鼻塞,鼽衄;②口歪,口噤
【操作】 直刺或斜刺0.3~0.5寸

20.迎香 (Yíngxiāng, LI 20)手足陽明之合
【定位】 在鼻翼外緣中點旁開約0.5寸,當鼻唇溝中
【解剖】 在上唇方肌中,深部為梨狀孔的邊緣; 有面動、靜脈及眶下動、靜脈分支;布有面神經與眶下神經的吻合叢
【功能】 散風清熱,通利鼻竅
【主治】 ①鼻塞,鼽衄;②口歪;③膽道蛔蟲症
【操作】 略向內上方斜刺或平刺0.3~0.5寸

TOP

3.足陽明胃經





足陽明胃經(Stomach Meridian of Foot-Yangming, ST)

經脈循行:起於鼻旁,上行鼻根,沿著鼻外側(承泣)下行,入上齒,環繞口唇,交會承漿,循行過下頜、耳前,止頭角;主幹線從頸下胸,內行部分入缺盆,屬胃絡脾;外行部分循行於胸腹第二側線,抵腹股溝處,下循下肢外側前緣,止於第二趾外側端;分支從膝下3寸和足背分出,分別到中趾和足大趾。

《靈樞·經脈》:胃足陽明之脈:起於鼻,交頞中①, 旁約太陽之脈② ,下循鼻外,入上齒中,還出挾口,環唇,下交承漿③,卻循頤④後下廉,出大迎⑤,循頰車⑥,上耳前,過客主人⑦,循發際,至額顱。
其支者:從大迎前,下人迎⑧,循喉嚨,入缺盆,下膈,屬胃,絡脾 。
其直者:從缺盆下乳內廉,下挾臍,入氣街⑨中。
其支者:起於胃口⑩,下循腹裏,下至氣街中而合。以下髀關(11),抵伏兔(12),下膝髕中,下循脛外廉,下足跗,入中指內間(13)。
其支者:下膝三寸而別,下入中指外間。
其支者:別跗上,入大指間,出其端。
注釋:①頞:音遏。鼻莖,指鼻根。②太陽之脈:指足太陽膀胱經。③承漿:穴在頦唇溝中央。④頤:音夷。口角後,下頜部。⑤大迎:穴在下頜角前1.3寸骨陷中。⑥頰車:穴在下頜角前,咬肌中。⑦客主人:即上關穴,當耳前顴弓上緣。⑧人迎:穴在結喉兩側,頸動脈搏動處。⑨氣街:此處指氣沖部,當股動脈搏動處。⑩胃口:指胃之下口,即幽門部。⑾髀關:股外為髀。穴在髂前上棘直下,縫匠肌外側,約平會陰。⑿伏兔:大腿前正中部,股四頭肌隆起如伏兔。⒀中指內間:“指”通作“趾”。內間指它的內側趾縫,實則止於第二趾外側端。

主治概要:胃腸病、頭面五官病、目、鼻、口、齒痛、頭痛、神志病,熱病及經脈循行部位的其他病證。如腸鳴腹脹,水腫,胃痛,嘔吐或消穀善饑,口渴,咽喉腫痛,鼻衄,胸部及膝臏等本經循行部位疼痛,皮膚病,口眼喎斜、高熱、汗出,發狂等病證。

本經腧穴:足陽明胃經經穴分佈在頭面部、頸部部、胸腹部、下肢的前外側面。起于承泣,止于厲兌,左右各45穴。

1.承泣(Chéngqì,ST 1) 陽蹻、任脈、足陽明之會
【定位】 目正視,瞳孔直下,當眼球與眶下緣之間;正坐,兩目直視,瞳孔之下0.7寸,當眼球與眶下緣之間取穴
【解剖】 在眶下緣上方,眼輪匝肌中,深層眶內有眼球下直肌,下斜肌;有眶下動、靜脈分支,眼動、靜脈的分支;布有眶下神經分支及動眼神經下支的肌支,面神經分支
【功能】 散風清熱,明目止淚
【主治】 ①目疾,眼目赤痛、迎風流淚、夜盲、眼瞼潤動;②口眼歪斜,面肌痙攣
【操作】 以左手拇指向上輕推眼球,緊靠眶緣緩慢直刺0.5~1.5寸,不宜提插,以防刺破血管引起血腫。出針時稍加按壓,以防出血

2.四白(Sìbái, ST 2)
【定位】 目正視,瞳孔直下,當眶下孔凹陷處;正坐,承泣直下0.3寸,當眶下孔凹陷處取穴
【解剖】 在眶下孔處,當眼輪匝肌和上唇方肌之間; 有面動、靜脈分支,眶下動、靜脈;布有面神經分支,當眶下神經處
【功能】 散風明目,舒筋活絡
【主治】 ①目疾;②口眼歪斜,三叉神經痛,面肌痙攣;③頭痛,眩暈
【操作】 直刺或微向上斜刺0.3~0.5寸,不可深刺,以免傷及眼球,不可過度提插撚轉

3.巨髎 (Jù1iáo, ST 3)
【定位】 目正視,瞳孔直下,平鼻翼下緣處,當鼻唇溝外側
【解剖】 淺層為上唇方肌,深層為犬齒肌;有面動、靜脈及眶下動、靜脈;布有面神經及眶下神經的分支。
【主治】 ①口角歪斜;②鼻衄,齒痛,唇頰腫。
【操作】 斜刺或平刺0.3~0.5寸。

4.地倉 (Dìcān g, ST 4) 手足陽明、任脈、陽蹻之會
【定位】 口角旁約0.4寸,上直對瞳孔
【解剖】 在口輪匝肌中,深層為頰肌;有面動、靜脈;布有面神經和眶下神經分支,深層為頰肌神經的末支。
【主治】 ①口角歪斜,流涎。②三叉神經痛。
【操作】 斜刺或平刺0.5~0.8寸。可向頰車穴透刺。

TOP

5.大迎 (Dàyíng, ST 5)
【定位】 在下頜角前下方約1.3寸,咬肌附著部前緣。當閉口鼓氣時,下頜角前下方出現一溝形的凹陷中取穴
【解剖】 在咬肌附著部前緣;前方有面動、靜脈;布有面神經及頰神經。
【功能】 熄風止痛,消腫活絡
【主治】 口角歪斜、頰腫、齒痛、牙關緊閉、面腫、唇吻閏動。
【操作】 避開動脈,斜刺或平刺0.3~0.5寸。

6.頰車 (Jiáchē, ST 6)
【定位】 在下頜角前上方約1橫指,按之凹陷處,當咀嚼時咬肌隆起最高點處;開口取穴,在下頷角前上方一橫指凹陷中,上下齒咬緊時,在隆起的咬肌高點處
【解剖】 在下頜角前方,有咬肌;有咬肌動、靜脈;布有耳大神經,面神經及咬肌神經。
【功能】 散風清熱,開關通絡
【主治】 ①齒痛,牙關不利,頰腫;②口角歪斜。
【操作】 直刺0.3~0.5寸,或平刺0.5~l寸。 可向地倉穴透刺。

7.下關 (Xiàguān, ST 7) 足陽明、少陽之會
【定位】 在耳屏前,下頜骨髁狀突前方,當顴弓與下頜切跡所形成的凹陷中。合口有孔,張口即閉,宜閉口取穴
【解剖】 當顴弓下緣,皮下有腮腺,為咬肌起始部;有面橫動、靜脈,最深層為上頜動、靜脈;正當面神經顴眶支及耳顳神經分支,最深層為下頜神經。
【功能】 消腫止痛,聰耳通絡
【主治】 ①牙關不利,三叉神經痛,齒痛;②口眼歪斜;③耳聾,耳鳴,聤耳。
【操作】 直刺0.5~l寸。留針時不可作張口動作,以免折針。

8.頭維 (Tóuwéi , ST 8) 足少陽、陽明之會
【定位】 當額角發際上0.5寸,頭正中線旁4.5寸;當鬢髮前緣直上額之髮際角上0.5寸處取穴,距神庭穴4.5寸
【解剖】 在顳肌上緣帽狀腱膜中;有顳淺動、靜脈的額支;布有耳額神經的分支及面神經額顳支。
【功能】 熄風鎮驚,止痛明目
【主治】 ①頭痛;②目眩,目痛。
【操作】 平刺0.5~l寸。

9.人迎 (Rényíng, ST 9)
【定位】 喉結旁1.5寸,在胸鎖乳突肌的前緣,頸總動脈之後
【解剖】 有頸闊肌,在胸鎖乳突肌前緣與甲狀輭骨接觸部;有甲狀腺上動脈;當頸內、外動脈分歧處,有頸前淺靜脈,外為頸內靜脈;布有頸皮神經,面神經頸支,深層頸動脈球,最深層為交感神經幹,外側有舌下神經降支及迷走神經。
【主治】 ①癭氣,咽喉腫痛,瘰鬁;②高血壓;③氣喘。
【操作】 避開頸總動脈,直刺0.3~0.8寸。

10.水突 (Shǔitū, ST 10)
【定位】 在頸部,當人迎穴與氣舍穴連線的中點,胸鎖乳突肌的前緣
【解剖】 有頸闊肌,在甲狀輭骨外側,胸鎖乳突肌與肩胛舌骨肌上腹的交叉點;外側為頸總動脈;布有頸皮神經,深層為交感神經發出的心上神經及交感幹。
【主治】 ①咽喉腫痛;②咳嗽,氣喘。
【操作】 直刺0.3~0.8寸。

TOP

11.氣舍 (Qìshě, ST 11)
【定位】 人迎穴直下,在鎖骨內側端的上緣,胸鎖乳突肌的胸骨頭與鎖骨頭之間。
【解剖】 有頸闊肌,胸鎖乳突肌起始部;有頸前淺靜脈,深部為頸總動脈;布有鎖骨上神經前支,舌下神經的分支。
【主治】 ①咽喉腫痛,癭瘤,瘰鬁;②氣喘,呃逆;③頸項強
【操作】 直刺0.3~0.5寸。本經氣舍至乳根諸穴,深部有大動脈及肺、肝等重要臟器,不可深刺。

12.缺盆 (Qūepén, ST 12)
【定位】 在鎖骨上窩中央,前正中線旁開4寸
【解剖】 在鎖骨上窩之中點,有頸闊肌,肩胛舌骨肌;上方有頸橫動脈;布有鎖骨上神經中支,深層正當肩叢的鎖骨上部。
【主治】 ①咳嗽,氣喘;②咽喉腫痛,缺盆中痛,瘰鬁。
【操作】 直刺或斜刺0.3~0.5寸。《圖翼》:孕婦禁針。

13.氣戶 (Qìhù, ST 13)
【定位】 在鎖骨下緣,前正中線旁開4寸
【解剖】 在鎖骨下方,胸大肌起始部,深層上方的鎖骨下肌;有胸肩峰動、靜脈分支,外上方為鎖骨下靜脈;為鎖骨上神經,胸前神經分支分佈處。
【主治】 ①咳嗽,氣喘,呃逆;②胸脅滿痛。
【操作】 斜刺或平刺0.5~0.8寸。

14.庫房 (Kùfáng, ST 14)
【定位】 在第1肋間隙,前正中線旁開4寸
【解剖】 在第1肋間隙有胸大肌、胸小肌,深層為肋間內、外肌,有胸肩峰動、靜減及胸外側動、靜脈分支;布有胸前神經分支。
【主治】 ①咳嗽,氣喘,咳唾膿血;②胸肋脹痛。
【操作】 斜刺或平刺0.5~0.8寸。

15.屋翳 (Wūyì, ST 15)
【定位】 在第2肋間隙,前正中線旁開4寸
【解剖】 在第2肋間隙,有胸大肌,胸小肌,深層為肋間內外肌;有胸肩峰動、靜脈分支;布有胸前神經分支。
【主治】 ①咳嗽,氣喘,咳唾膿血;②胸肋脹痛;③乳癰。
【操作】 斜刺或平刺0.5~0.8寸。

16.膺窗 (Yìngchuāng, ST 16)
【定位】 在第3肋間隙,前正中線旁開4寸
【解剖】 第3肋間隙,有胸大肌,深層為肋間內、外肌;有胸外側動、靜脈;布有胸前神經分支。
【主治】 ①咳嗽,氣喘;②胸肋脹痛;③乳癰。
【操作】 斜刺或平刺0.5~0.8寸。

17.乳中 (Rǔzhōng, ST 17)
【定位】 在第4肋間隙,乳頭中央
【附注】 本穴不針不灸,只作胸腹部腧穴的定位標誌。

18.乳根 (Rǔgēn, ST 18)
【定位】 在第5肋間隙,當乳頭直下,前正中線旁開4寸
【解剖】 在第5肋間隙,胸大肌下部,深層有肋間內、外肌;有肋間動脈,胸壁淺靜脈;有第五5肋間神經外側皮支,深層為肋間神經幹。
【主治】 ①乳癰,乳汁少;②咳嗽,氣喘,呃逆;③胸痛。
【操作】 斜刺或平刺0.5~0.8寸。

19.不容 (Bùróng, ST 19)
【定位】 臍中上6寸,前正中線旁開2寸
【解剖】 當腹直肌及其鞘處,深層為腹橫肌;有第7肋間動、靜脈分支及腹壁上動、靜脈;當第7肋間神經分支處。
【主治】 嘔吐,胃痛,納少,腹脹等胃疾。
【操作】 直刺0.5~0.8寸。過飽者禁針,肝腫大者慎針或禁針,不宜作大幅度提插。

20.承滿 (Chéngmǎn, ST 20)
【定位】 臍中上5寸,前正中線旁開2寸
【解剖】 當腹直肌及其鞘處,深層為腹橫肌;有第7肋間動、靜脈分支及腹壁上動、靜脈分佈;當第7肋間神經分支處。
【主治】 胃痛,吐血,納少等胃疾。
【操作】 直刺0.8~l寸。過飽者禁針,肝腫大者慎針或禁針,不宜作大幅度提插。

TOP

21.梁門(Liángmén, ST 21)
【定位】 臍中上4寸,前正中線旁開2寸
【解剖】 當腹直肌及其鞘處,深層為腹橫肌;有第7肋間動、靜脈分支及腹壁上動、靜脈;當第8肋間神經分支處(右側深部當肝下緣,胃幽門部)。
【主治】 納少,胃痛,嘔吐等胃疾。
【操作】 直刺0.8~1.2寸。過飽者禁針,肝腫大者慎針或禁針,不宜作大幅度提插。

22.關門 (Guānmén, ST 22)
【定位】 臍中上3寸,前正中線旁開2寸
【解剖】 當腹直肌及其鞘處;有第8肋間動、靜脈分支及腹壁上動、靜脈分支;布有第8肋間神經分支(內部為橫結腸)。
【主治】 腹脹,腹痛,腸鳴腹瀉等胃腸疾。
【操作】 直刺0.8~1.2寸。

23.太乙 (Tàiyǐ, ST 23)
【定位】 臍中上2寸,前正中線旁開2寸
【解剖】 當腹直肌及其鞘處;有第8肋間動、靜脈分支及其腹壁下動、靜脈分支;布有第8肋間神經分支(內部為橫結腸)。
【主治】 ①胃病;②心煩,癲狂。
【操作】 直刺0.8~1.2寸。

24.滑肉門 (Huáròumén, ST 24)
【定位】 臍中上1寸,前正中線旁開2寸
【解剖】 當腹直肌及其鞘處;有第9肋間動、靜脈分支及腹壁下動、靜分支;布有第9肋間神經分支(內部為小腸)。
【主治】 ①胃痛,嘔吐;②癲狂。
【操作】 直刺0.8~1.2寸。

25.天樞 (Tiānshū,ST 25) 大腸募穴
【定位】 臍中旁開2寸
【解剖】 當腹直肌及其鞘處;有第9肋間動、靜脈分支及腹壁下動、靜脈分支;布有第9肋間神經分支(內部為小腸)。
【主治】 ①腹痛,腹脹,便秘,腹瀉,痢疾等胃腸病;②月經不調,痛經。
【操作】 直刺 l~1.5寸。《千金》:孕婦不可灸。

26.外陵 (Wàilíng, ST 26)
【定位】 臍中下1寸,前正中線旁開2寸
【解剖】 當腹直肌及其鞘處;布有第10肋間動、靜脈分支及腹壁下動、靜脈分支;布有第10肋間神經分支(內部為小腸)。
【主治】 ①腹痛,疝氣;②痛經。
【操作】 直刺 l~l.5寸。

27.大巨 (Dàjù, ST 27)
【定位】 臍中下2寸,前正中線旁開2寸
【解剖】 當腹直肌及其鞘處;有第11肋間動、靜脈分支,外側為腹壁下動、靜脈;布有第11肋間神經(內部為小腸)。
【主治】 ①小腹脹滿,小便不利,疝氣;②遺精,早洩。
【操作】 直刺 l~1.5寸。

28.水道 (Shuǐdào, ST 28)
【定位】 臍中下3寸,前正中線旁開2寸
【解剖】 當腹直肌及其鞘處;有第12肋間動、靜脈分支,外側為腹壁下動、靜脈;布有第12肋間神經(內部為小腸)。
【主治】 ①小腹脹滿,小便不利,疝氣;②痛經,不孕。
【操作】 直刺 l~1.5寸。

29.歸來 (Guīlái, ST 29)
【定位】 臍中下4寸,前正中線旁開2寸
【解剖】 在腹直肌外緣,有腹內斜肌,腹橫肌腱膜;外側有腹壁下動、靜脈;布有髂腹下神經。
【主治】 ①小腹痛,疝氣;②月經不調,帶下,陰挺。
【操作】 直刺 l~l.5寸。

30.氣沖 (Qìchōng, ST 30)
【定位】 在腹股溝稍上方,臍中下5寸,前正中線旁開2寸
【解剖】 在恥骨結節外上方,有腹外斜肌腱膜,在腹內斜肌、腹膜肌下部;有腹壁淺動、靜脈分支,外壁為腹壁下動、靜脈;布有髂腹股溝神經。
【主治】 ①腸鳴腹痛,疝氣;②月經不調,不孕,陽萎,陰腫。
【操作】 直刺0.5~l寸。

TOP

 42 12345
發新話題

本站所有圖文均屬網友發表,僅代表作者的觀點與本站無關,如有侵權請通知版主會盡快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