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新話題

針灸科學~~14經循行

12.足厥陰肝經





足厥陰肝經(Liver Meridian of Foot-Jueyin,LR)

經脈循行:起於足大趾外側,經足背、內踝前上行於大腿內側,聯繫陰部,入體腔聯繫於胃、肝、膽、膈、脅肋,經咽喉上聯目系,上行出於額部,與督脈交會於巔頂部。目系支脈下經頰裏,環繞唇內。肝部支脈上膈,注於肺中。

《靈樞·經脈》:肝足厥陰之脈,起于大指叢毛之際,上循足跗上廉,去內踝一寸,上踝八寸,交出太陰之後,上膕內廉,循股陰①,入毛中,環陰器,抵小腹,挾胃,屬肝,絡膽,上貫膈,布脅肋,循喉嚨之後,上入頏顙②,連目系,上出額,與督脈會於巔。
其支者,從目系下頰裏,環唇內。
其支者,複從肝別貫膈,上注肺。
注釋:①股陰--大腿內側。②頏顙--同吭嗓。《太素·卷八》注:"喉嚨上孔名頏顙。"此指喉頭和鼻咽部。

主治概要:肝、膽、脾、胃病,婦科病,少腹、前陰病,以及經脈循行經過部位的其他病症。如腰痛,脇肋脹痛、胸悶,胸滿,呃逆、嘔吐、瀉泄、巔頂痛,遺尿,小便不利,疝氣,少腹腫痛、腰痛、月經不調、精神失常等證。

本經腧穴:分佈在足背,內踝前,脛骨內側面,大腿內側,前陰,脅肋等。起于大敦,止於期門,左右各14穴。

1.大敦 (Dàdūn,LR 1) 井穴
【定位】足大趾外側趾甲根角旁約0.1寸
【解剖】有趾背動、靜脈;布有腓深神經的趾背神經。
【功能】 調肝理氣、鎮痙寧神
【主治】①疝氣,少腹痛、善寐、便閉;②遺尿,癃閉,五淋,尿血;③月經不調,崩漏,縮陰,陰中痛,陰挺;④癲癇,善寐。
【操作】淺刺0.1~0.2寸,或點刺出血。

2.行間 (Xíngjiān,LR 2) 滎穴
【定位】足背,當第一、二趾間的趾蹼緣上方紋頭處
【解剖】有足背靜脈網;第一蹠背動、靜脈;正當腓深神經的趾背神經分為趾背神經的分歧處。
【功能】 平肝熄風、寧心安神
【主治】①中風,癲癇;②頭痛,目眩,目赤腫痛,青盲,口歪、失眠;③月經不調,痛經,閉經,崩漏,帶下,陰中痛,疝氣;④遺尿,癃閉,五淋;⑤胸脅滿痛、嘔血、呃逆、咳嗽、泄瀉、嗜食、腹脹;⑥下肢內側痛,足跗腫痛。
【操作】直刺0.5~0.8寸。

3.太沖 (Tàichōng,LR 3) 輸穴;原穴
【定位】足背,第一、二蹠骨結合部之前凹陷中
【解剖】在拇長伸肌腱外緣;有足背靜脈網,第一蹠背動脈;布有腓深神經的蹠背側神經,深層為脛神經足底內側神經。
【功能】 平肝熄風、健脾化濕
【主治】①中風,癲狂癇,小兒驚風:②頭痛,眩暈,耳鳴,目赤腫痛,口歪,咽痛;③月經不調,痛經,經閉,崩漏,帶下;④脅痛,腹脹,嘔逆,黃疸,疝氣;⑤癃閉,遺尿:⑥下肢痿痹、膝股內側痛,足跗腫痛。
【操作】直刺0.5~0.8寸。

4.中封 (Zhōngfēng,LR 4) 經穴
【定位】內踝前1寸,脛骨前肌腱內緣凹陷中
【解剖】在脛骨前肌腱的內側;有足背靜脈網,內踝前動脈;布有足背內側皮神經的分支及隱神經。
【功能】 疏肝健脾、理氣消疝
【主治】①疝氣、陰莖痛,遺精,小便不利、黃疸;②腰痛,少腹痛、足冷,內踝腫痛、嗌乾、面蒼白、畏寒、五淋。
【操作】直刺0.5~0.8寸。

5.蠡溝 (Lígōu,LR 5) 絡穴
【定位】內踝尖上5寸,脛骨內側面的中央
【解剖】在脛骨內側面下三分之一處;其內後側有大隱靜脈;布有隱神經前支。
【功能】 益肝調經,清熱消腫
【主治】①月經不調,赤白帶下,陰挺,陰癢;②小便不利,疝氣,睾丸腫痛、小腹滿、腰背拘急、脛部痠痛。
【操作】平刺0.5~0.8寸。

6.中都 (Zhōngdū,LR 6) 郤穴(隙)
【定位】內踝尖上7寸,脛骨內側面的中央
【解剖】在脛骨內側面中央;其內後側有大隱靜脈;布有隱神經中支。
【功能】 益肝藏血、行氣止痛
【主治】①疝氣,小腹痛;②崩漏,惡露不盡。
【操作】平刺0.5~0.8寸。

7.膝關 (Xīguān,LR 7)
【定位】脛骨內上髁後下方,陰陵泉穴後1寸(屈膝)
【解剖】在脛骨內側面下方腓腸肌內側頭的上部;深部有脛後動脈;布有腓腸內側皮神經,深部為脛神經。
【功能】 溫經化濕、祛風消腫
【主治】膝髕腫痛、寒濕走注、歷節風痛,下肢痿痹。
【操作】直刺1~1.5寸。

8.曲泉 (Qūquán,LR 8) 合穴
【定位】屈膝,當膝內側橫紋頭上方,半腱肌、半膜肌止端前緣凹陷中
【解剖】在脛骨內髁後緣,半膜肌、半腱肌止點前上方,縫匠肌後緣;淺層有大隱靜脈,深層有膕動、靜脈;布有隱神經,閉孔神經,深向膕窩可及脛神經。
【功能】 疏肝解鬱、通調前陰
【主治】①月經不調,痛經,帶下,陰挺,陰癢,產後腹痛;②遺精,陽痿,疝氣,小便不利、癲狂、頭痛、目眩;③膝髕腫痛,下肢痿痹、氣喘。
【操作】直刺1~1.5寸。

9.陰包 (Yīnbāo,LR 9)
【定位】股骨內上髁上4寸,縫匠肌後緣
【解剖】在股內肌與逢匠肌,內收長肌中點,深層為內收短肌;有股動、靜脈,旋股內側動脈淺支;布有股前皮神經,閉孔神經淺、深支。
【功能】 通調前陰、益腎健腰
【主治】①月經不調,小便不利,遺尿;②腰骶痛引少腹、腰痛。
【操作】直刺0.8~1.5寸。

10.足五里 (Zúwǔlǐ,LR10)
【定位】曲骨穴旁開2寸, 直下3寸;在氣衝穴(足陽明經)下3寸,當內收長肌的外緣
【解剖】有內收長肌,內收短肌;有股內側動脈淺支;布有閉孔神經淺、深支。
【功能】 清肝健脾、通調前陰
【主治】①少腹痛,小便不通,陰挺,睾丸腫痛、嗜臥;②瘰鬁。
【操作】直刺0.8~1.5寸。

11.陰廉 (Yīnlián,LR 11)
【定位】曲骨穴旁開2寸,直下2寸;在氣衝穴直下2寸,當內收長肌之外側處取穴
【解剖】有內收長肌和內收短肌;有旋股內側動、靜脈淺支;布有股神經的內側皮支,深層為閉孔神經淺、深支。
【功能】 調經種子、舒筋活絡
【主治】月經不調,帶下,少腹痛、婦人不妊。
【操作】直刺0.8~1.5寸。

12.急脈 (Jímài,LR 12)
【定位】恥骨聯合下緣中點旁開2.5寸,當氣沖穴外下方腹股溝處
【解剖】有陰部外動、靜脈分支及腹壁下動、靜脈的恥骨支,外方有股靜脈;布有髂腹股溝神經,深層為閉孔神經的分支。
【功能】 調肝止痛、理氣導疝
【主治】少腹痛,疝氣,陰挺、睪丸痛。
【操作】避開動脈,直刺0.5~1寸。

13.章門 (Zhāngmén,LR 13) 脾之募穴;八會穴之臟會;足厥陰、帶脈之會
【定位】第十一肋游離端下際(側臥取之)
【解剖】有腹內、外斜肌及腹橫肌;有第十肋間動脈末支;布有第十、十一肋間神經;右側當肝臟下緣,左側當脾臟下緣。
【功能】 健脾消脹、和胃利膽
【主治】①腹痛,腹脹,腸鳴,腹瀉,嘔吐;②胸脅痛,黃疸,痞塊,小兒疳疾、神疲肢倦、身目閏、咳、少氣、腰脊冷痛、溺多白濁。
【操作】直刺0.8~1寸。

14.期門 (Qīmén,LR 14) 肝之募穴
【定位】乳頭直下,第六肋間隙,前正中線旁開4寸
【解剖】在腹內外斜肌腱膜中,有肋間肌;有肋間動、靜脈;布有第六、七肋間神經。
【功能】 疏肝健脾、和胃降逆
【主治】①胸脅脹痛,乳癰;②嘔吐,吞酸,呃逆、吞酸,腹脹,腹瀉、咳喘;③奔豚;④傷寒熱入血室。
【操作】斜刺或平刺0.5~0.8寸,不可深刺,以免傷及內臟。

TOP

13.任脈(陰脈之海)







任脈(Ren Meridian,RN)

經脈循行:起於小腹內,下出會陰部,向前上行于陰毛部,在腹內沿前正中線上行,經關元等穴至咽喉部,再上行環繞口唇,經過面部,進入目眶下,聯繫於目。

《素問·骨空論》:任脈者,起於中極之下①,以上毛際,循腹裏,上關元②,至咽喉,上頤③,循面,入目。
【注釋】①中極之下--中極,穴名,在腹正中線臍下四寸。②關元--穴名,在腹正中線臍下三寸。③頤--指下頜部,承漿穴所在。《難經》無"上頤,循面,入目"六字。

主治概要:腹(少腹、臍腹、胃脘)、胸、頸、咽喉、頭面的局部病證及相應的內臟器官疾病,部分腧穴有強壯作用或可治療神志病。如疝氣、帶下、腹中結塊、月經不調、流產、不孕等 ;任之為病,其內苦結,男子為七緬,女子為瘕聚。

本經腧穴:分佈在會陰、腹、胸、頸、下頜部的正中線上,起於會陰,止於承漿,共24穴。

1. 會陰 (Huìyīn,RN 1)
【定位】男性在陰囊根部與肛門連線的中點處;女性在大陰唇後聯合與肛門連線的中點處
【解剖】在海綿體的中央;有會陰淺、深橫肌;有會陰動、靜脈分支;布有會陰神經的分支。
【主治】①溺水窒息,昏迷,癲狂癇;②小便不利,遺尿,陰痛,陰癢,脫肛,陰挺,痔瘡;③遺精,月經不調。
【操作】直刺0.5~1寸;孕婦慎用。

2. 曲骨 (Qūgǔ,RN 2)
【定位】前正中線上,臍下5寸,當恥骨聯合上緣中點處
【解剖】在腹白線上;有腹壁下動脈及閉孔動脈的分支;布有髂腹下神經的分支。
【主治】①少腹脹滿,小便淋漓,遺尿;②陽痿,陰囊濕癢;③月經不調,痛經,赤白帶下。
【操作】直刺1~1.5寸;孕婦慎用。

3. 中極 (Zhōngjí,RN 3) 膀胱募穴
【定位】前正中線上,臍下4寸
【解剖】在腹白線上,內部為乙狀結腸;有腹壁淺動、靜脈分支和腹壁下動、靜脈分支;布有髂腹下神經的前皮支。
【主治】①遺尿,小便不利,癃閉;②遺精,陽痿,不育;③月經不調,崩漏,陰挺,陰癢,不孕,產後惡露不止,帶下。
【操作】直刺1~1.5寸;孕婦慎用。

4. 關元 (Guānyuán,RN 4) 小腸募穴
【定位】前正中線上,臍下3寸
【解剖】在腹白線上,深部為小腸;有腹壁淺動、靜脈分支和腹壁下動、靜脈分支;布有第十二肋間神經前皮支的內側支。
【主治】①中風脫證,虛勞冷憊;②少腹疼痛,腹瀉,痢疾,脫肛,疝氣;③五淋,便血,尿血,尿閉,尿頻;④遺精,陽痿,早洩,白濁;⑤月經不調,痛經,經閉,崩漏,帶下,陰挺,惡露不盡,胞衣不下。
【操作】直刺1~1.5寸;多用灸法。孕婦慎用。

5. 石門 (Shímén,RN 5) 三焦募穴
【定位】前正中線上,臍下2寸
【解剖】在腹白線上,深部為小腸;有腹壁淺動、靜脈分支和腹壁下動、靜脈分支;布有第十一肋間神經前皮支的內側支。
【主治】①腹脹,腹瀉,痢疾,繞臍疼痛;②奔豚,疝氣,水腫,小便不利;③遺精,陽痿;④經閉,帶下,崩漏,產後惡露不止。
【操作】直刺1~1.5寸;孕婦慎用。

6. 氣海 (Qìhǎi,RN 6)肓之原穴
【定位】前正中線上,臍下1.5寸
【解剖】在腹白線上,深部為小腸;有腹壁淺動、靜脈分支和腹壁下動、靜脈分支;布有第十一肋間神經前皮支的內側支。
【主治】①虛脫,形體羸瘦,髒氣衰憊,乏力;②水穀不化,繞臍疼痛,腹瀉,痢疾,便秘;③小便不利,遺尿;④遺精,陽痿,疝氣;⑤月經不調,痛經,經閉,崩漏,帶下,陰挺,產後惡露不止,胞衣不下;⑥水腫,氣喘。
【操作】直刺1~1.5寸;多用灸法。孕婦慎用。

7. 陰交 (Yīnjiāo,RN 7)
【定位】前正中線上,臍下1寸
【解剖】在腹白線上,深部為小腸;有腹壁淺動、靜脈分支和腹壁下動、靜脈分支;布有第十肋間神經前皮支的內側支。
【主治】①腹痛,水腫,疝氣,小便不利;②月經不調,崩漏,帶下。
【操作】直刺1~1.5寸。孕婦慎用。

8. 神闕 (Shénquè,RN 8)
【定位】臍窩中央
【解剖】在臍窩正中,深部為小腸;有腹壁下動、靜脈;布有第十肋間神經前皮支的內側支。
【主治】①陽氣暴脫,形寒神憊,屍厥,風癇;②腹痛,腹脹,腹瀉,痢疾,便秘,脫肛;③水腫,鼓脹,小便不利。
【操作】一般不針,多用艾炷隔鹽灸法。

9. 水分 (Shuǐfēn,RN 9)
【定位】前正中線上,臍上1寸
【解剖】在腹白線上,深部為小腸;有腹壁下動、靜脈;布有第八、九肋間神經前皮支的內側支。
【主治】①水腫,小便不利;②腹痛,腹瀉,胃反吐食。
【操作】直刺1~1.5寸;水病多用灸法。

10. 下脘 (Xiàwǎn,RN 10)
【定位】前正中線上,臍上2寸
【解剖】在腹白線上,深部為橫結腸;有腹壁上、下動、靜脈交界處的分支;布有第八肋間神經前皮支的內側支。
【主治】①腹痛,腹脹,腹瀉,嘔吐,食穀不化;②小兒疳疾,痞塊。
【操作】直刺1~1.5寸。

TOP

11. 建裏 (Jiànlǐ,RN 11)
【定位】前正中線上,臍上3寸
【解剖】在腹白線上,深部為橫結腸;有腹壁上、下動、靜脈交界處的分支;布有第八肋間神經前皮支的內側支
【主治】①胃痛,嘔吐,食欲不振;②腹脹,腹痛;③水腫。
【操作】直刺1~1.5寸。

12. 中脘 (Zhōngwǎn,RN12) 胃之募穴;八會穴之腑會
【定位】前正中線上,臍上4寸;或臍與胸劍聯合連線的中點處
【解剖】在腹白線上,深部為胃幽門部;有腹壁上動、靜脈;布有第七、八肋間神經前皮支的內側支。
【主治】①胃痛,腹脹,納呆,嘔吐,吞酸,呃逆,疳疾,黃疸;②癲狂癇,髒燥,屍厥,失眠,驚悸,哮喘。
【操作】直刺1~1.5寸。

13. 上脘 (Xiàngwǎn,RN 13)
【定位】前正中線上,臍上5寸
【解剖】在腹白線上,深部為肝下緣及胃幽門部;有腹壁上動、靜脈分支;布有第七肋間神經前皮支的內側支。
【主治】①胃痛,嘔吐,呃逆,腹脹;②癲癇。
【操作】直刺1~1.5寸。

14. 巨闕 (Jùquè,RN14) 心之募穴
【定位】前正中線上,臍上6寸;或胸劍聯合下2寸
【解剖】在腹白線上,深部為肝臟;有腹壁上動、靜脈分支;布有第七肋間神經前皮支的內側支。
【主治】①癲狂癇;②胸痛,心悸;③嘔吐,吞酸。
【操作】向下斜刺0.5~1寸;不可深刺,以免傷及肝臟。

15. 鳩尾 (Jiūwěi,RN15) 任脈絡穴;膏之原穴
【定位】前正中線上,臍上7寸;或劍突下,胸劍聯合下1寸
【解剖】在腹白線上,腹直肌起始部,深部為肝臟;有腹壁上動、靜脈分支;布有第六肋間神經前皮支的內側支。
【主治】①癲狂癇;②胸滿,咳喘;③皮膚痛或瘙癢。
【操作】向下斜刺0.5~1寸。

16. 中庭 (Zhōngtíng,RN16)
【定位】胸劍聯合的中點處
【解剖】在胸劍聯合上;有胸廓內動、靜脈的前穿支;布有第五肋間神經前皮支的內側支。
【主治】①胸腹脹滿,噎嗝,嘔吐;②心痛,梅核氣。
【操作】平刺0.3~0.5寸。

17. 膻中 (Dànzhōng,RN 17) 心包募穴;八會穴之氣會
【定位】前正中線上,平第四肋間隙;或兩乳頭連線與前正中線的交點處
【解剖】在胸骨體上;有胸廓內動、靜脈的前穿支;布有第四肋間神經前皮支的內側支。
【主治】①咳嗽,氣喘,胸悶,心痛,噎嗝,呃逆;②產後乳少,乳癰。
【操作】平刺0.3~0.5寸。

18. 玉堂 (Yùtáng,RN18)
【定位】前正中線上,平第三肋間隙
【解剖】在胸骨體中點;有胸廓內動、靜脈的前穿支;布有第三肋間神經前皮支的內側支。
【主治】①咳嗽,氣喘,胸悶,胸痛,乳房脹痛;②喉痹,咽腫。
【操作】平刺0.3~0.5寸。

19. 紫宮 (Zǐgōng,RN 19)
【定位】前正中線上,平第二肋間隙
【解剖】在胸骨體上;有胸廓內動、靜脈的前穿支;布有第二肋間神經前皮支的內側支。
【主治】咳嗽,氣喘,胸痛。
【操作】平刺0.3~0.5寸。

20. 華蓋 (Huágài,RN 20)
【定位】前正中線上,胸骨角的中點處,平第一肋間隙
【解剖】在胸骨角上;有胸廓內動、靜脈的前穿支;布有第一肋間神經前皮支的內側支。
【主治】咳嗽,氣喘,胸痛,喉痹。
【操作】平刺0.3~0.5寸。

21. 璿璣 (Xuánjī,RN 21)
【定位】前正中線上,胸骨柄的中央處
【解剖】在胸骨柄上;有胸廓內動、靜脈的前穿支;布有胸鎖上神經前支及第一肋間神經前皮支的內側支。
【主治】咳嗽,氣喘,胸痛,咽喉腫痛。
【操作】平刺0.3~0.5寸。

22. 天突 (Tiāntū,RN 22)
【定位】胸骨上窩正中
【解剖】在胸骨切跡中央,左右胸鎖乳突肌之間,深層為胸骨舌骨肌和胸骨甲狀肌;皮下有頸靜脈弓,甲狀腺下動脈分支,深部為氣管,向下胸骨柄後方為無名靜脈及主動脈弓;布有鎖骨上神經前支。
【主治】①咳嗽,哮喘,胸痛,咽喉腫痛;②暴瘖,癭氣,梅核氣,噎嗝。
【操作】先直刺0.2~0.3寸,然後將針尖向下,緊靠胸骨柄後方刺入1~1.5寸。必須嚴格掌握針刺的角度和深度,以防刺傷肺和有關動、靜脈。

23. 廉泉 (Liánquán,RN 23)
【定位】微仰頭,在喉結上方,當舌骨體上緣的中點處
【解剖】在舌骨上方,左右頦舌骨肌之間,深部為會厭,下方為喉門,有甲狀舌骨肌、舌肌;有頸前淺靜脈,甲狀腺上動、靜脈;布有頸皮神經的分支,深層為舌根,有舌下神經及舌咽神經的分支。
【主治】①舌強不語,暴瘖,喉痹,吞咽困難;②舌緩流涎,舌下腫痛,口舌生瘡。
【操作】向舌根斜刺0.5~0.8寸。

24. 承漿(Chéngjiāng,RN 24)
【定位】頦唇溝的正中凹陷處
【解剖】在口輪匝肌和頦肌之間;有下唇動、靜脈分支;布有面神經的下頜支及頦神經分支。
【主治】①口歪,齒齦腫痛,流涎;②暴瘖,癲狂。
【操作】斜刺0.3~0.5寸。

TOP

14.督脈(陽脈之海)





督脈(Du Meridian,DU)

經脈循行:起於小腹內,下出於會陰部,向後、向上行於脊柱的內部,上達項後風府,進入腦內,上行巔頂,沿前額下行鼻柱,止於上唇內齦交穴。

《難經·二十八難》:督脈者,起於下極之輸①,並於脊裏,上至風府,入屬於腦②,(上巔,循額,至鼻柱。)
【注釋】①下極之輸--指脊柱下端的長強穴。②腦--此下《甲乙經·奇經八脈第二》有"上巔,循額,至鼻柱"七字。

主治概要:神志病,熱病,腰骶、背、頭項局部病證及相應的內臟疾病。如頸項強痛、角弓反張、脊背疼痛、精神失常、小兒驚風等 ;督之為病,脊強而厥。

本經腧穴:分佈在尾骶、腰背、頸項、頭面、鼻口部的正中線上。起于長強,止於齦交。共28穴。

1. 長強 (Chángqiáng,DU 1) 督脈絡穴
【定位】跪伏或胸膝位,當尾骨尖端與肛門連線的中點處
【解剖】在肛尾膈中;有肛門動、靜脈分支,棘突間靜脈叢的延續部;布有尾神經後支及肛門神經。
【主治】①腹瀉,痢疾,便血,便秘,痔瘡,脫肛;②癲狂癇,瘈疭,脊強反折。
【操作】緊靠尾骨前面斜刺0.8~1寸;不宜直刺,以免傷及直腸。

2. 腰俞 (Yāoshū,DU 2)
【定位】正當骶管裂孔處
【解剖】在骶後韌帶、腰背筋膜中;有骶中動、靜脈後支,棘間靜脈叢;布有尾神經分支。
【主治】①腹瀉,痢疾,便血,便秘,痔瘡,脫肛;②月經不調,經閉;③腰脊強痛,下肢痿痹。
【操作】向上斜刺0.5~1寸。

3. 腰陽關 (Yāoyángguāng,DU 3)
【定位】後正中線上,第四腰椎棘突下凹陷中;約與髂脊相平
【解剖】在腰背筋膜、棘上韌帶及肌間韌帶中;有腰動脈後支,棘間皮下靜脈叢;布有腰神經後支的內側支。
【主治】①腰骶疼痛,下肢痿痹;②月經不調,赤白帶下;③遺精,陽痿。
【操作】向上斜刺0.5~1寸。多用灸法。

4. 命門 (Mìngmén,DU 4)
【定位】後正中線上,第二腰椎棘突下凹陷中
【解剖】在腰背筋膜、棘上韌帶及肌間韌帶中;有腰動脈後支和棘間皮下靜脈叢;布有腰神經後支的內側支。
【主治】①腰脊強痛,下肢痿痹;②月經不調,赤白帶下,痛經,經閉,不孕;③遺精,陽痿,精冷不育,小便頻數;④小腹冷痛,腹瀉。
【操作】向上斜刺0.5~1寸。多用灸法。

5. 懸樞 (Xuánshū,DU 5)
【定位】後正中線上,第一腰椎棘突下凹陷中
【解剖】在腰背筋膜、棘上韌帶及肌間韌帶中;有腰動脈後支和棘間皮下靜脈叢;布有腰神經後支的內側支。
【主治】①腰脊強痛;②腹脹,腹痛,完穀不化,腹瀉,痢疾。
【操作】向上斜刺0.5~1寸。

6. 脊中 (Jǐzhōng,DU 6)
【定位】後正中線上,第十一胸椎棘突下凹陷中
【解剖】在腰背筋膜、棘上韌帶及肌間韌帶中;有第十一肋間動脈後支和棘間皮下靜脈叢;布有第十一胸神經後支的內側支。
【主治】①癲癇;②黃疸,腹瀉,痢疾,小兒疳疾;③痔瘡,脫肛,便血;④腰脊強痛。
【操作】向上斜刺0.5~1寸。

7. 中樞 (Zhōngshū,DU 7)
【定位】後正中線上,第十胸椎棘突下凹陷中
【解剖】在腰背筋膜、棘上韌帶及肌間韌帶中;有第十肋間動脈後支和棘間皮下靜脈叢;布有第十胸神經後支的內側支。
【主治】①黃疸;②嘔吐,腹滿,胃痛,食欲不振;③腰背疼痛。
【操作】向上斜刺0.5~1寸。

8. 筋縮 (Jīnsuō,DU 8)
【定位】後正中線上,第九胸椎棘突下凹陷中
【解剖】在腰背筋膜、棘上韌帶及肌間韌帶中;有第九肋間動脈後支和棘間皮下靜脈叢;布有第九胸神經後支的內側支。
【主治】①癲狂癇;②抽搐,脊強,背痛,四肢不收,筋攣拘急;③胃痛,黃疸。
【操作】向上斜刺0.5~1寸。

9. 至陽 (Zhìyáng,DU 9)
【定位】後正中線上,第七胸椎棘突下凹陷中
【解剖】在腰背筋膜、棘上韌帶及肌間韌帶中;有第七肋間動脈後支和棘間皮下靜脈叢;布有第七胸神經後支的內側支。
【主治】①黃疸;②胸脅支滿,咳嗽,氣喘;③腰背疼痛,脊強。
【操作】向上斜刺0.5~1寸。

10. 靈台 (Língtái,DU 10)
【定位】後正中線上,第六胸椎棘突下凹陷中
【解剖】在腰背筋膜、棘上韌帶及肌間韌帶中;有第六肋間動脈後支和棘間皮下靜脈叢;布有第六胸神經後支的內側支。
【主治】①咳嗽,氣喘;②脊痛,項強;③疔瘡。
【操作】向上斜刺0.5~1寸。

11. 神道 (Shéndào,DU 11)
【定位】後正中線上,第五胸椎棘突下凹陷中
【解剖】在腰背筋膜、棘上韌帶及肌間韌帶中;有第五肋間動脈後支和棘間皮下靜脈叢;布有第五胸神經後支的內側支。
【主治】①心痛,心悸,怔忡,失眠,健忘;②中風不語,癲癇;③咳嗽,氣喘;④腰脊強,肩背痛。
【操作】向上斜刺0.5~1寸。

12. 身柱 (Shēnzhù,DU 12)
【定位】後正中線上,第三胸椎棘突下凹陷中;約與兩側肩胛岡高點相平
【解剖】在腰背筋膜、棘上韌帶及肌間韌帶中;有第三肋間動脈後支和棘間皮下靜脈叢;布有第三胸神經後支的內側支。
【主治】①身熱頭痛,咳嗽,氣喘;②驚厥,癲狂癇;③腰脊強痛;④疔瘡發背。
【操作】向上斜刺0.5~1寸。

[ 本帖最後由 蔡逸竹 於 2007-4-15 21:45 編輯 ]

TOP

13. 陶道 (Táodào,DU 13)
【定位】後正中線上,第一胸椎棘突下凹陷中
【解剖】在腰背筋膜、棘上韌帶及肌間韌帶中;有第一肋間動脈後支和棘間皮下靜脈叢;布有第一胸神經後支的內側支。
【主治】①熱病,瘧疾;②惡寒發熱,咳嗽,氣喘,骨蒸潮熱;③癲狂,脊強。
【操作】向上斜刺0.5~1寸。

14. 大椎 (Dàzhuī,DU 14)
【定位】後正中線上,第七頸椎棘突下凹陷中
【解剖】在腰背筋膜、棘上韌帶及肌間韌帶中;有頸橫動脈分支和棘間皮下靜脈叢;布有第八頸神經後支的內側支。
【主治】①熱病,瘧疾;②惡寒發熱,咳嗽,氣喘,骨蒸潮熱,胸痛;③癲狂癇,小兒驚風;④項強,脊痛;⑤風疹,痤瘡。
【操作】向上斜刺0.5~1寸。

15. 啞門 (Yǎmén,DU 15)
【定位】正坐,頭微前傾,後正中線上,入發際上0.5寸
【解剖】在項韌帶和項肌中,深部為弓間韌帶和脊髓;有枕動、靜脈分支及棘間靜脈叢;布有第三頸神經和枕大神經支。
【主治】①暴瘖,舌緩不語;②中風,癲狂癇,癔病;③頭重,頭痛,頸項強急。
【操作】正坐位,頭微前傾,項部放鬆,向下頜方向緩慢刺入0.5~1寸;不可向上深刺,以免刺入枕骨大孔,傷及延髓。

16. 風府 (Fēngfǔ,DU 16)
【定位】正坐,頭微前傾,後正中線上,入發際上1寸
【解剖】在項韌帶和項肌中,深部為環枕後膜和小腦延髓池;有枕動、靜脈分支及棘間靜脈叢;布有第三頸神經和枕大神經支。
【主治】①中風,癲狂癇,癔病;②眩暈,頭痛,頸項強痛;③咽喉腫痛,失音,目痛,鼻衄。
【操作】正坐位,頭微前傾,項部放鬆,向下頜方向緩慢刺入0.5~1寸;不可向上深刺,以免刺入枕骨大孔,傷及延髓。

17. 腦戶 (Nǎohù,DU17)
【定位】風府穴直上1.5寸,當枕骨粗隆上緣凹陷處
【解剖】在左右枕骨肌之間;有左右枕動、靜脈分支;布有枕大神經分支。
【主治】頭暈,項強,失音,癲癇。
【操作】平刺0.5~0.8寸。

18. 強間 (Qiángjiān,DU18)
【定位】腦戶穴直上1.5寸;或當風府穴與百會穴連線的中點處
【解剖】在淺筋膜、帽狀腱膜中;有左右枕動、靜脈吻合網;布有枕大神經分支。
【主治】頭痛,目眩,項強,癲狂。
【操作】平刺0.5~0.8寸。

19. 後頂 (Hòudǐng,DU 19)
【定位】強間穴直上1.5寸;或百會穴直後1.5寸
【解剖】在淺筋膜、帽狀腱膜中;有左右枕動、靜脈吻合網;布有枕大神經分支。
【主治】頭痛,眩暈,癲狂癇。
【操作】平刺0.5~0.8寸。

20. 百會 (Bǎihuì,DU 20)
【定位】後發際正中直上7寸;或當頭部正中線與兩耳尖連線的交點處
【解剖】在帽狀腱膜中;有左右顳淺動、靜脈及左右枕動、靜脈吻合網;布有枕大神經及額神經分支。
【主治】①中風,癡呆,癲狂癇,癔病,瘈疭;②頭風,頭痛,眩暈,耳鳴;③驚悸,失眠,健忘;④脫肛,陰挺,腹瀉。
【操作】平刺0.5~0.8寸;升陽舉陷可用灸法。

21. 前頂 (Qiándǐng,DU 21)
【定位】百會穴前1.5寸;或額前部發際正中直上3.5寸處
【解剖】在帽狀腱膜中;有左右顳淺動、靜脈吻合網;布有額神經分支及枕大神經分支。
【主治】中風,頭痛,眩暈,鼻淵,癲癇。
【操作】平刺0.5~0.8寸。

22. 囟會 (Xìnhuì,DU 22)
【定位】前頂穴前1.5寸;或額前部發際正中直上2寸
【解剖】在帽狀腱膜中;有左右顳淺動、靜脈吻合網;布有額神經分支。
【主治】頭痛,眩暈,鼻淵,癲癇。
【操作】平刺0.5~0.8寸。小兒前囟未閉者禁針。

23. 上星 (Shàngxīng,DU 23)
【定位】囟會穴前1寸;或額前部發際正中直上1寸
【解剖】在左右額肌交界處;有額動、靜脈分支,顳淺動、靜脈分支;布有額神經分支。
【主治】①頭痛,目痛,鼻淵,鼻衄;②熱病,瘧疾;③癲狂。
【操作】平刺0.5~0.8寸。

24. 神庭 (Shéntíng,DU 24)
【定位】額前部發際正中直上0.5寸
【解剖】在左右額肌交界處;有額動、靜脈分支;布有額神經分支。
【主治】①癲狂癇,中風;②頭痛,目眩,失眠,驚悸;③目赤,目翳,鼻淵,鼻衄。
【操作】平刺0.5~0.8寸。

25.印堂(Yìntáng,DU 29)
[定位] 在額部,當兩眉 頭的中間
[解剖] 在掣眉間肌中,淺層有滑車上神經分佈,深層有面神經顳支和內眥動脈分佈。
[主治] 頭痛、眩暈、鼻衄、鼻淵、小兒驚風、失眠。
[操作] 提捏局部皮膚,平刺0.3~0.5寸,或用三棱針點刺出血;可灸。

26. 素髎 (Sùliáo,DU 25)
【定位】鼻尖正中
【解剖】在鼻尖軟骨中;有面動、靜脈鼻背支;布有篩前神經鼻外支(眼神經分支)。
【主治】①昏迷,驚厥,新生兒窒息;②鼻淵,鼻衄,喘息。
【操作】向上斜刺0.3~0.5寸;或點刺出血。為急救要穴之一。

27. 水溝 (Shuǐgōu,DU 26)(人中 Rénzhōng)
【定位】在人中溝的上1/3與下2/3交界處
【解剖】在口輪匝肌中;有上唇動、靜脈;布有眶下神經支及面神經頰支。
【主治】①昏迷,暈厥,中風,中暑,癔病,癲狂癇,急慢驚風;②鼻塞,鼻衄,面腫,口歪,齒痛,牙關緊閉;③閃挫腰痛。
【操作】向上斜刺0.3~0.5寸,強刺激;或指甲掐按。為急救要穴之一。

28. 兌端(Duìduān,DU 27)
【定位】上唇正中的尖端,紅唇與皮膚交接處
【解剖】在口輪匝肌中;有上唇動、靜脈;布有眶下神經支及面神經頰支。
【主治】①昏迷,暈厥,癲狂,癔病;②口歪,口噤,口臭,齒痛;③消渴嗜飲。
【操作】向上斜刺0.2~0.3寸。

29. 齦交(Yínjiāo,DU 28)
【定位】上唇系帶與齒齦連接處
【解剖】有上唇系帶;有上唇動、靜脈;布有上頜內槽神經分支。
【主治】①口歪,口噤,口臭,齒衄,齒痛,鼻衄,面赤頰腫;②癲狂,項強。
【操作】向上斜刺0.2~0.3寸;或點刺出血。

TOP

很有用的資料~感謝大大的分享~~辛苦了~ 可是請教的問題~ 內容裡提到的 寸 單位~不是很懂~
1 寸 算是 幾公分啊 ?  能否再請你指導一下嗎~~謝謝喔~

TOP

1寸2.54公分吧
寫得很詳細且又那麼多
真是辛苦了

TOP

是同身吋終止第二節兩紋之間唯一吋,非固定2.54公分喔!!!!

TOP

是同身吋
以中指第二節兩紋之間為一吋,非固定2.54公分喔!!!!

TOP

中醫經絡很好的人體穴位
讓大家了解很不錯
謝謝啦

TOP

發新話題

本站所有圖文均屬網友發表,僅代表作者的觀點與本站無關,如有侵權請通知版主會盡快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