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新話題

[中東]「馬撒達」一個不錯的地方

[中東]「馬撒達」一個不錯的地方

在死海有一處地方,叫作「馬撒達」(Masada),是一個懸崖峭壁式的要塞,有如塊狀式墩柱的巖頂,流傳著一個傳說的悲劇。

故事始於公元前六十三年,羅馬大將龐培攻陷了耶路撒冷,屠殺了居民一萬二千人。在羅馬統治期間,猶太人曾多次武裝起義反抗羅馬暴政,到了公元六六年,由於羅馬帝王尼祿暴虐無道,羅馬總督甚至悍然搶奪猶太第二聖殿的財寶,猶太人忍無可忍,揭竿而起,發動「猶太戰爭」,可惜勢孤力弱,最後與羅馬軍在聖殿決戰,聖殿化為灰燼,而義軍最後一支隊伍則退守至馬撒達。

馬撒達在一座花崗巖山的頂部,是一座天然的堡壘,比週遭鄰近死海的曠野高逾二百四十公尺。其後希律王將它建成一座防衛堅固的王宮,裡面有巨大的倉庫、精心設計的儲水系統和地下水道,甚至有游泳池。



義軍這支最後隊伍,扶老攜幼,共九百六十人,來到馬撒達,並不是要再作反攻,重回耶路撒冷,而是不想在羅馬人治下生活,形同奴隸,他們要活得有自由,在這要塞終其餘生。

本來他們的存在,對羅馬人毫無威脅。但對羅馬人來說,有這樣一批猶太人不受羅馬人管治,會使羅馬帝國的尊嚴掃地,所以勢必要殲滅他們不可。這純粹是一個面子問題。

羅馬帝國派了一支最精銳的軍隊,圍攻馬撒達,但地形太險要,無法下手,要自行拓道設置階梯進攻,結果要費時三年才能攻入。攻入後發覺山上全部人,包括婦孺,以互殺方式自殺,寧死不屈,羅馬人勞師動眾,一無所得,所得的只是九百多具屍骸。

但據說尚能倖存的有一女子和小孩,全靠這一女子,描述當時的慘劇,是先燒毀家產,又因猶太教義不准自殺,所以選出十人做殺手,最後死剩的十人抽簽選出一人殺其餘九人才自行了斷﹗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死海周邊景點馬撒達的悲劇故事,在今日的以色列已發展而成為一種「馬撒達情結」的心理現象。以色列國防部安排,每年的以色列士兵,都會在馬撒達舉行演習,高歌「馬撒達絕不會再陷落。」

「馬撒達情結」所引致的人生態度,是「寧死不屈」。以色列的新一代來馬撒達參觀,所灌輸的也是這種思想。在希伯來語,「馬撒達」的意思,是「堅固的據點」。

我們今日參觀馬撒達,可以乘坐登山纜車,山上的廢墟仍可體會昔日猶太人的建築技巧和藝術,並且追憶古戰場的慘況。


在馬撒達山上,現存各種遺跡,雖然看似亂石一堆,但大致仍可看到其外形。
當日圍攻馬撒達的羅馬將軍,是有名的Flavius Silva,他一共紮起了八個軍營,領軍合共一萬五千人,用猶太奴隸,日夜不停拓道築梯,從西面向山上進攻。因為若從東面採用原有的蛇路,會被山上擲下的石塊所傷而前進不得。

馬撒達的故事經猶太史家的瑟夫斯(希伯來名是Josephus ben Mattathias,希臘名則是Josephus Flavius)的記載而流傳下來。在山上的那批猶太人,名為Zealots,在猶太教中是特別看重自由的一支,所以絕不肯臣服於羅馬管治之下,視死如歸。而「馬撒達」這個詞,已成為了猶太民族寧死不屈反抗壓迫和奴役的象徵,更形成了「馬撒達情結」。


(Photo: Itamar Grinberg)
在馬撒達山上,有各種遺跡,如皇宮、民居、猶太教禮拜的會堂、公共浴室以至游水池等,雖看似是亂石一堆,但大致仍可看到其外形。但最值得一看的,是其蓄水池的精巧設計。

在如此乾旱的沙漠區,要解決水源的供應是天大的困難,而希律王的挖掘工程也是空前巨大,在王宮的峭壁下盤出縱橫交錯的地下水道直通河流,並且建造了十二個水池,這在二千多年前的工程來說,簡直嘆為觀止﹗

有空的話可以去走走喔

TOP

發新話題

本站所有圖文均屬網友發表,僅代表作者的觀點與本站無關,如有侵權請通知版主會盡快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