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的位置:亞寶社區 >> 資訊 >> 兩岸台商 >> 詳細內容 在線投稿

專訪中國佛教協會駐會副會長學誠法師

發佈: 2011-8-03 23:36 |   來源: sina.com  |  查看: 27次

  他是中國最擅長利用世俗網絡的出家人,也是“寺廟現代化”經營道路上走得最具有文藝風範的學者和尚。

  在世人眼中,這個頂著全國政協常委、中國佛教協會、中國佛學院領導頭銜的和尚或許光芒萬丈、威風八面;

  在媒體眼中,這個24歲執掌名寺,39歲住錫佛指舍利安放寺院、40歲統率“北大清華分校”的方丈神秘莫測、高不可攀;

  在信眾眼中,這個在寺院中開設四書五經課程、出了數百萬字博客書的高僧睿智博學、高風懿行;

  在弟子眼中,這個隨眾上堂、隨眾出坡,與他們同吃同住同勞動的師父──

  亦師亦友亦學人

  ──專訪中國佛教協會駐會副會長、中國佛學院副院長學誠法師

  本刊記者/李賢娜 實習生/萬傳亮 特約記者/邢莉

  身披袈裟,儀容肅穆,禮佛誦經,神情持重。這位看上去與一般出家人無異的大和尚,正是龍泉寺方丈。伴他左右的是一個個來自北大清華等名校的“高材僧”,他的身後是超過20萬的中國漢傳佛教僧眾和成千上萬的信徒,周圍還聚集了數以億計不明真相的圍觀群眾。

  對於信眾來說,“佛”翻譯成梵語是“佛陀”,也即是“覺者”──理智、情感和能力都同時達到最圓滿境地的人。對於普通人來說,他們是少林寺中身懷絕技的武僧,是一炷“迷信”的黃香,是一組神秘的梵文。

  當群眾以娛樂的心態去消遣“少林寺方丈嫖娼被抓”傳聞時,學誠法師告訴《中國新聞周刊》,“佛教是一種以信仰為根本,解脫為目的,教育為中心,文化為紐帶的宗教”。

  學誠大和尚:信仰如一 學修同體

  1966年10月3日,學誠法師生于福建仙游一個“佛教世家”,母親是佛教徒,而祖母已出家。10歲起,他自發茹素,後來更愛上了誦讀佛經,在同齡孩子玩耍之際,他總要抽出課余時間入寺觀摩佛教典籍。

  17歲,學誠法師如願在莆田廣化寺落發為僧,拜于圓拙法師座下,師父給他規定了背誦儒家經典等課程,背不過不許吃飯,還要負責打掃衛生、守夜等工作,“凡身一切苦,回首總塵埃”,苦修一年,學誠法師得以總分第一名的成績考入福建佛學院預科班,第二年考取了中國佛學院本科班。

  出家僧人可以在佛學院學修,在家之信徒、居士雖有向佛之心,卻難入學院深修。“我1984年來到北京時,觀察當地居士們的情況,發現不少居士要跑到外地去找道場。那時,我就有個願望:希望在北京提供給大家一個學佛的場所,提供給大家一個修行的寶地”。學誠法師回憶。但接納大量居士入寺廟學修實非易事,這一宿願直到21年後學誠法師正式住持北京龍泉寺時方得實現。

  1988年,學誠法師本科畢業,三年後再獲碩士學位並兼任福建佛學院副院長、37歲時又成為了中國佛教協會副會長……社會職務和俗事越來越多,但法師堅持隨眾,飲食起居與僧團無異,“從來沒開過小灶”。在龍泉寺結夏安居期間,他每天往返于北京城郊,“早晨5點多從寺院出發去佛教協會辦公,下午5點左右再返回寺內。”回寺之後,他為僧眾講授比丘戒,下課後在方丈室為弟子答疑直至零點,最後才處理公務,第二天四點半准時上殿。在絲竹亂耳之中他從不中斷自習,插縫讀書或閉關專修,他說:“養成懈怠懶惰的習氣,以後不好改”。

  法師將一天分為:八小時學修、八小時工作、八小時勞動及處理事務,並歸納了八個字的處事箴言“總別本末、輕重緩急”。身教先行、言教相隨是法師一貫的風範,他教誡弟子,“學修一體,內充外顯”,惟有自身備足功德,才可弘法利眾生。

  一個和尚三座寺:開示僧俗 隨眾同修

  1989年,學誠法師在莆田廣化寺完成升座典禮,成為了當年中國漢傳佛教寺院中年紀最輕、學歷最高的名寺方丈。在他的住持下,廣化寺如法如律恢復了佛教傳統。儘管寺中僧眾單資全國最少,但僧眾數量卻增加了近兩倍,形成了安貧樂道的法門龍象,被時任中國佛教協會會長的趙樸初譽為全國三大模範叢林之一。

  2004年,學誠法師榮膺陝西法門寺住持,他將佛教傳統與佛學教育結合起來,廣泛應用到這座佛指舍利安放的寺院:恢復誦戒制度和結夏安居、振興法會和開辦講座,尤其是佛法學習班的開設彌補了長期以來僧眾以做事為主而缺乏聞思的不足。他說,“先提高寺院內部僧人素質,以後再辦佛學院。將來要並弘三大語系、八大宗派,開設多種課程”。

  2005年,學誠法師秉承夙願,住錫已沉寂多年的北京龍泉寺。與其他兩寺不同,學誠法師告訴《中國新聞周刊》,龍泉寺之于他是“白手起家”,一花一樹均須重建。2009年,龍泉寺確立了“以教育為中心”,從傳統型寺廟轉型為現代化寺廟。學誠法師認為,“一座廟,既是道場,也是學校,是教育人、培養人才的基地。”他除了像“教授”一樣為僧眾講課,還極力促進學術界和佛教界攜手,廣邀專家學者入寺講授傳統文化,九屆全國人大常委會副委員長許嘉璐、原民政部社會福利和慈善事業促進司司長王振耀、北京大學宗教研究所所長樓宇烈、世界宗教研究所教授楊曾文等均受邀來此開堂授課。

  在學誠法師的努力下,一個“新型居士團”也在龍泉寺掛牌了,他少年時欲為北京的在家居士建立學佛道場的夢想成,照進了現實。這些居士們以義工的形式參與寺中弘法、宣教、慈善等事務,也以信徒的身份參加法會、早課、開示,並隨僧眾出坡勞動。學誠法師說,“大家到廟裡面來,做一些善事,發心參與也很好,不一定要出家。”

  佛教現代化:大隱于世 網開道場

  龍泉噴吐甘露水,綠染青山飛鳥旋。寺中光陰日長,學誠法師也更忙了。他輾轉于佛教協會、佛學院、三座古剎,迎來送往了國家主席胡錦濤、佛指舍利、十一世班禪大師、亞洲各國總理……並率中國佛教代表團出訪海外。入世傳播、普惠眾生的理想也在他心中生根了。

  然入世傳播不可避免的是江湖劍雨,被稱為“入世最深”的少林寺方丈釋永信就因此屢遭惡搞,常惹塵埃。學誠法師卻不以為懼,他認為佛教走向現代化,就要走面向社會、面向世界的道路:大隱于世。

  學誠法師敞開佛門,迎接四方來客。除在他住持的三大寺廟定期舉辦傳統法會和廣納居士入寺學修外,學誠法師還推出了“佛教夏令營”,旨在幫助現代人淨化心靈。2006年7月,第一屆“法門之光”福慧營在陝西舉行,這個以寺院生活體驗和寓教于樂課程為主的“夏令營”至今成功舉辦六屆,參加者多為知識分子和社會精英。正因佛門大開,清華北大等名校的學子們才陸續走進來,龍泉寺也因此獲得一個綽號──“清華北大分校”。對此,學誠法師淡然一笑,以“物以類聚”回應。

  學誠法師請世人“做客”寺廟,幫助眾生獲得心靈解脫只是入世傳播邁開的第一步,更長的探索在於讓僧人和居士走進社會,服務眾生,這就是北京市仁愛慈善基金會的緣起。佛教的甚深與廣博,是慈善文化豐厚的精神資源。基金會于2006年金秋,由學誠法師和眾多善心人士發起成立,圓成“人人享有慈善,仁愛觸手可及”之夙願,“仁愛助學”、“仁愛救災”、“仁愛孝德”等項目每年就惠及幾十萬人。法師說,“佛教的慈善事業不僅僅是物質上的慈善,更是精神上的慈善。受到幫助的人,一方面得到物質的援助,同時心靈也得到淨化。”

  在“釋永信嫖娼被抓”傳聞轟動網絡之時,學誠法師的“和尚博客”點擊量已突破七百萬。他創立的佛教界“自媒體”──載有網絡佛學院的“龍泉之聲”與和尚博客及微博,共同在僧俗之間建起“傳道、授業、解惑”的網絡道場,以佛教為核心,儒道為兩翼,弘揚中華傳統文化思想,使之放聲于世界。作為佛教走向現代化的推動者,學誠法師認為佛教要發展就要與時俱進,“在今天,玄奘大師、鳩摩羅什大師、鑒真大師也會開博客。”

  【結語】

  從漢明帝夢見頭頂光明的金人,到兩位高僧用白馬從西域馱回經書建立中國第一座佛教寺院白馬寺,時間已過兩千年。漫漫時光,東西取送佛經之路兩行腳印交疊前行,鳩摩羅什自西向東,玄奘由東往西,“望人骨以標行路”的殊死翻越作為文化交流的壯舉被永久銘記。

  在路上,或者前行,或者後退,或者駐足,像麥田里的守望者,一動不動,除了眼睛。他們是同路人,和我們一樣,作為此岸的過客,戀戀紅塵。有人說,幸福在彼岸,在未來。還有人以為,這是佛陀的千古回音,悉達多笑著,笑出了淚花。

  鳳凰嶺上,龍泉寺內,供香人、小沙彌、老和尚,在暮鼓晨鐘起承轉合的光陰里,尋摸著覺醒者的時光隧道。他們或許相信,三更的梆子,晨曦的早齋,午後的禪坐,都是那個覺醒者身後的腳印。

[上一頁] [1] [2] [3]

打印 | 收藏此頁 |  推薦給好友 | 舉報
上一篇 下一篇
 

評分:0

發表評論
查看全部回復【已有0位網友發表了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