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的位置:亞寶社區 >> 資訊 >> 兩岸台商 >> 詳細內容 在線投稿

專家分析女童跳樓覓食事件稱折射成人心理障礙

發佈: 2011-7-12 14:13 |   來源: sina.com  |  查看: 26次

  住在豪華社區,卻被餓得皮包骨頭,被迫跳樓覓食,今年7月7日,7歲小女孩童童因為太餓跳樓到便利店偷東西吃被發現。隨後,親父繼母虐童的內幕曝光,並立即引起了社會的廣泛關注。

  事情發生後,童童先是被送到番禺救助站暫住,街坊鄰居及社會熱心人士輪流探望。昨日傍晚,孩子的生母、生父、繼母來到救助站。目前,孩子已被生母及外婆帶走,可能帶回香港撫養。

  昨日上午9時,救助站的工作人員帶童童到番禺的一所醫院做全面體檢,據一同陪同體檢的街坊介紹,在體檢過程中,童童一直很乖,“抽血的時候閉著眼睛,但沒有說疼,也沒有非常痛苦的神情。”據了解,童童的身體檢查結果除了營養不良外,其他並無大礙。

  中午2時許,記者來到番禺救助站,見到了剛吃完午飯的童童,幾天來已多次受到媒體同行驚擾,童童顯得非常疲勞,幾名碧桂園社區的社工陪在她身邊。傍晚,童童的生母及外婆和生父、繼母一起來到救助站接走了童童。童童將隨其生母和外婆一同返回香港。

  童童的生母林女士在接受採訪時說,與童童生父邢某離婚後,童童就一直跟隨邢某居住。林女士曾幾次聯繫邢某,但邢某都沒有接聽電話。兩年前,林女士和童童的外婆一同來到廣州尋找邢某,發現邢某已經搬家,此後再也沒聯繫上。“我是直到在報紙上看到童童的消息,才知道他已經再婚了。”林女士說。

  據了解,童童的生父邢某是一名礦工,長年從事礦山等工程的爆破,平時很少回家,而繼母蔡女士沒有工作,專職在家中帶小孩。

  新聞縱深

  虐童頻發折射成人心理壓抑

  其實,被虐待的孩子不僅只有童童。7月9日,因為家庭糾紛,番禺一個小男孩的雙耳被其舅媽灌入502膠水。幾個月前,還是在番禺區,也有一起虐童事件發生。生活條件向好,可暴力和虐待的陰雲為何籠罩著城市兒童?

  社會力量 處理虐童事件更積極

  童童被虐事件最終得到一個較圓滿的解決,從始至終都離不開以廣州碧桂園社區“兒童關愛中心”這一社會力量的努力和幫助。

  據該中心的理事羅女士介紹,童童被接去番禺救助站的幾天,碧桂園社區的義工通過論壇聯繫,用“愛心接力”活動的方式輪流去救助站探望童童,並幫助童童實現小願望。記者了解到,童童一直很想得到的粉色連衣裙、書包、手錶等,都在義工們的幫助下夢想成真。這在一定程度上彌補了她幼小心靈中的傷痕。

  記者在網上看到,通過網絡表明意向,想給童童獻愛心的人超過數百位,而在廣州碧桂園業主論壇和廣州媽媽網上的相關主題,瀏覽量也已經超過三萬次。可在人們慶幸童童最終有一個不錯歸宿的同時,也有網友憂心忡忡地指出,虐待兒童事件中,相比于社會力量積極,政府力量反而顯得較為薄弱。有網友抱怨:“我國暫時沒有哪個部門能做到香港福利署那樣。”

  專家視點 虐童反映成年人心理障礙

  廣州德立律師事務所的律師楊天和介紹,中國並沒有專門的“虐待兒童罪”,以“虐待罪”來考量的話,童童的遭遇又不符合,但通過《未成年人保護法》以及《刑法》的有關規定,可以判斷童童的繼母和父親已經觸犯了有關法律。“剝奪父親與繼母的監護權會比較複雜,但如果其生父繼母願意放棄,生母願意收回監護權,那麼雙方可以自行協商解決。”

  武漢大學社會與人口研究所李明梯教授指出,虐童是當代中國成年人心理障礙的一種具化體現,“從童童的生父不願意接聽生母電話就可以看出,婚姻關係的不和諧,使他的情感一直處於壓抑狀態。從性格特點上看,他有抑鬱症的傾向,很容易做出極端的事情。”李教授指出,遭遇心理壓力時,我們要防止家長把壓力發洩在孩子的身上。

  天涯網友“SDW AWA”發帖指出,在歐美國家,如果發現鄰居家的孩子無人看管,人們會立即報警。而在我國,即使鄰居發現對門的孩子無人看管,也都不敢問,“各人自掃門前雪,不管他人瓦上霜”,這才是導致一個孩子連續受虐幾個月但無人過問,最終還需要自己逃脫的原因。

  香港模式 受虐兒童專門收養

  童童的戶口實際在香港,也受到香港法律的保護,而香港針對虐童事件有一套專門的處理模式,一旦香港福利署判斷童童遭到了虐待,會有專門的社會組織將其收養至香港。但目前童童的生母已將其接走,所以這種情況可能不會發生。

  據悉,香港于1979年成立了防止虐待兒童會,該社會組織一直努力防止虐童事件發生,倡導兒童權益保護,提供熱線、調查、個案、小組輔導及公眾教育等多項兼具治療和預防的服務。

  香港防止虐待兒童會有一套延續幾十年的工作流程,解決了成千上萬個問題家庭的虐童事件,公眾利用熱線舉報虐待或對兒童疏於照顧的事件。社工接報後,會進行調查,確定事件的真實性及評估有關兒童受虐的嚴重性,從而向兒童及其家人提供專業的輔助。

  如果情況嚴重,防止虐待兒童會還會開展小組工作。小組工作的服務範圍很廣,教育、治療、發展等項目不一而足。各個小組會為受虐兒童父母及家人提供機會,探討家庭溝通的方式、提出發展兒童個人才能及潛質的建議等。

  南方日報記者 蔣哲

打印 | 收藏此頁 |  推薦給好友 | 舉報
上一篇 下一篇
 

評分:0

發表評論
查看全部回復【已有0位網友發表了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