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的位置:亞寶社區 >> 資訊 >> 兩岸台商 >> 詳細內容 在線投稿

院士的江湖

發佈: 2011-8-26 01:59 |   來源: sina.com  |  查看: 44次

  歐美國家的院士,是科學界授予學術成就卓越、學術品格高尚的科學家的一個榮譽稱號,和科學家的職務、研究經費、個人待遇並無牽涉。而中國的院士頭銜卻被庸俗化、功利化,院士頭上除了光環,還包含著巨大的有形或無形的實際利益

  本刊記者/劉炎迅  實習生/董朝

  對很多科研機構和高等院校而言,院士就是一個金字招牌,誰都想挂一張在自家的大門上。

  華裔美國科學院院士夫婦、舊金山加州大學的詹裕農和葉公杼教授對媒體表示,在美國,人們不會把院士頭銜看得那麼重,更不會因為你做了院士就容易申請到經費。但在中國,無論是科學界還是普通公眾,都對院士評選表現出超乎尋常的關注。

  因為關注,所以難免紛爭。其中最讓人津津樂道的案例是肖傳國的故事,據警方訊問資料顯示,曾任華中科技大學同濟醫學院泌尿外科研究所所長的肖傳國認為是方舟子持續舉報,導致其不能入選院士,遂買凶傷人。這個極端的案例,從一個側面印証了某些人對院士頭銜的看重。當科學家的故事成為市井談資的時候,人們越來越關心:院士江湖,幾多風雲?

  爭搶院士

  學者一旦有了院士頭銜,很快就會受到一些院校和科研機構的“爭搶”,而一番爭搶之後,他們則是身價倍增:百萬薪酬、房屋安置以及充裕的科研經費等等,類似的故事在各地一再上演。

  1991年,華中理工大學(現華中科技大學)楊叔子教授當選為中國科學院院士,實現了該校院士“零的突破”。此後,有關部門立即關照該校:“你們千萬不要讓楊院士坐飛機,如果有什麼閃失,豈不是又變成了零。”

  如今,華中科技大學文華學院副院長、當年楊叔子的助手陳思中對《中國新聞周刊》回憶,當時他就此事詢問楊叔子是否屬實。楊叔子說:“雖是江城著名笑談,但我也的確有好幾年不敢坐飛機。”

  陳思中說:“從這個細節,不難看出華中理工大學是怎樣地渴盼院士、重視院士了。”

  到1999年底,該校培養、引進和加盟而來的兩院院士人數達到10名,其院士人數緊排在清華、北大、浙大、南大、上海交大等名校之後。

  陳思中曾發表文章,分析華中理工大學緣何如此之快地形成“院士群”,首先提出“院士效應”的概念。他在接受《中國新聞周刊》採訪時說,“經常跟楊叔子院士在一起,周濟、樊明武(華科的老院士)他們的形象設計都是我做的。”與幾位院士的貼身工作經歷,讓他更深刻的感受到“院士”的影響力。一群院士聚集在一起,就會有一個“榕樹效應”。

  “榕樹是一樹成林,一棵樹它長起來以後,就在這個領域占領了制高點,占領了一個學科的地位,它的根系也可以成樹。然後,如果有幾棵榕樹的話,在這片土地上就變成了森林。”陳思中說,彼此根系勾連,形成一個特殊氣氛。

  現任中國工程院院長周濟當時是華中科技大學校長。陳思中說,當時是2000年,周濟剛剛成為中國工程院院士,“院士效應”這個概念,是他和一些院士、教授找到周濟一起討論,最後由周濟定下來的。

  潘垣1997年當選中國工程院院士。他是我國最早從事聚變研究的主要成員之一,也是我國磁約束聚變技術及大型脈衝電源技術的主要開拓者。為了引進潘垣院士,時任華中科技大學書記朱玉泉、校長周濟等人四下合肥邀請。

  陳思中回憶起一個細節,當他們發現潘院士的妻子患重病時,立即介紹武漢著名的同濟醫院幫助潘妻治病。

  大批院士進來,“院士群”的形成,華中科技大學年科研經費大幅度增長,1999年已達1.598億元。

  陳思中說,當時水利水電系是在一個教研室的基礎上建立的,原來每年的科研經費不到100萬元。張勇傳教授當選為中國工程院院士後,又引進了吳中如院士擔任系主任,劉廣潤被學校聘為教授後新增為工程院士,幾位院士的學科形成了水電、水機、工程一體化。一年來,科研經費上升到 800多萬元,“211工程”項目又撥款1200萬元。研究生由過去招7~8名,到1999年招60多位,2000年準備招博士、碩士研究生120人。

  于院士個人而言,在這一次次的邀請中,他們個人因為“院士”的頭銜,也獲得了不菲的利益。當時,同在武漢的211工程大學武漢理工大學承諾,凡引進來的院士,都能獲得每人100萬元的科研經費、200平方米院士樓住房、50萬元安家費。

  類似的價碼並非個案。特別是那些二三線城市的院校,為了提升學校等級,擴大招生,更是顯示出巨大熱情,位於江蘇省北部的徐州師範大學,是一所二本院校,為了引進院士,開出的條件是:一套面積不少于200平方米的別墅,一次性安家費50萬元,配工作車和生活保姆;配偶、子女可隨調;科研費、科研條件可滿足需要;年津貼20萬元;可自帶助手,助手從優享受本校相應的引進人才待遇,其他條件面議。

  陳思中坦言:“現在科技發展很快的,高科技領域的東西,包括計算機,你說年輕人的思維跟院士比,你比不比得了?但是,在號召力、凝聚力、形成氛圍方面,你們年輕人做不到。”

  如今1900多位院士中,寧波籍的有95名,為了引進這些寧波老鄉,當地政府在全國首創“院士董事長制”,曾一次就引進6名院士,其中5位在寧波國家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開辦工作室。

  浙江本地媒體報導,中國工程院院士柴天佑在寧波設立工作室,和傑邦森磁業有限公司達成合作項目(額度30萬元);在自動化控制領域,與寧波多家本地企業開展合作。

  寧波國家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科學技術局呂局長對媒體說,這不是以往單純的“院士挂名”,院士在高新區註冊實體公司,全部按企業模式運作,院士得參股(股權必須占25%以上),成為公司的董事長,工作室所在的技術團隊必須控股。

  而這些成了董事長的院士們,也不會長年駐留在寧波,他們就像候鳥一樣,同時還會飛向其他地方,參與項目合作。

  媒體曾這樣寫道:“中國工程院院士柴天佑來寧波的那天晚上,一輛銀色商務車停在開元酒店門口,一身黑色呢子大衣的柴天佑走下車來。這次來寧波,是硬擠出的時間,第二天要回北京,後天到深圳開會

打印 | 收藏此頁 |  推薦給好友 | 舉報
上一篇 下一篇
 

評分:0

發表評論
查看全部回復【已有0位網友發表了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