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的位置:亞寶社區 >> 資訊 >> 旅遊飲食 >> 詳細內容 在線投稿

我們的島》全球暖化 面對台灣(二)

發佈: 2008-6-27 14:54 |   來源: udn  |  查看: 26次

【公共電視台/記者張岱屏、林燕如、陳佳珣/報導】

能源篇

夏日炎炎,讓人想要躲進冷氣房裡。用電量跟氣溫上升互為因果關係,用電越多,二氧化碳排放越多,天氣也越熱。過去十五年,台灣每個人的用電量成長了三倍,能源消耗成長了一倍,也因此二氧化碳排放的成長率也增加了一倍以上,是全世界增加最快速的地方。學者指出,用電成長太快,再加上整個電力結構有問題,是造成二氧化碳飆高最主要的原因。

當世界各國為了減緩溫室效應,開始實施二氧化碳減量的策略,紛紛降低燃煤發電的比重,台電燃煤電廠的新擴建計畫仍一個接一個進行。包括高雄的大林電廠、台北縣深澳與林口火力電廠、和平火力電廠等的擴建計劃,總共將增加四千到五千萬公噸的二氧化碳。地球公民協會執行長李根政說,火力電廠持續擴建,政治人物拼命脫衣減碳,等於完全沒有效果。

以深澳與林口兩個燃煤電廠興建案為例,興建成本高達一千四百億,未來的發電量將超過核四廠。海洋大學輪機系教授華健表示,深澳與林口兩個燃煤電廠正值除役更新之際,應該趁此機會選購最新、污染最低的機組,十多年前,國外就已經發展出效率較高、污染量較低的「超超臨界」燃煤機組,但台電採用的卻是效率不到百分之五十的「超臨界」機組,當我們選擇一個效率比較低的燃煤發電,等於決定台灣未來半世紀的溫室氣體排放將居高不下。

2008年政黨再輪替之後,核能發電被列為無碳能源的選項之一,許多人認為,核電可以解決台灣溫室氣體排放的困境,但伴隨著核能發電而來的安全問題與核廢料處理,仍然是棘手的難題。世新行政管理學系教授林子倫指出,從世界的趨勢來看,在2004年核能的新投資跟再生能源的投資有一個交叉點,再生能源已經超過核能,台灣其實有很多選擇。在德國與北歐等國家,小型分散的再生能源已經漸漸取代大型而集中的發電方式,能源不只是能源,也是創造就業機會提升國家競爭力的新興產業。

台灣擁有豐富的太陽光和風力資源,在發展再生能源方面,佔盡了天時與地利。而且台灣又是太陽光電主要的生產國,太陽電池的廠商茂迪、益通等等先後登上股王寶座,並且擠進全球太陽能電生產的前十名,發展出的產品也日新月異。

現在越來越多家戶加入陽光建築的行列!這棟位於宜蘭的透天厝,將裝上1.8KW的太陽能板,生產的電力不但可以自給自足,多餘的電還可以回賣給台電。氫氣也是再生能源產業的明日之星,台灣已經有廠商開發出把水變成火的獨門絕技,將水電解後產生的氫氣,燃燒後釋放高溫,可以裁切鋼板、燒開水、甚至點燃蒸氣鍋爐。氫能源最大的優點是不會排放二氧化碳,加上水是可以循環再生的資源,未來有取代化石燃料的潛力。

其實創造能源最有效的方式,不是去尋找新能源,而是節省能源的消耗,於是各種節能的產品也應運而生。以台大校園裡,目前安裝的高亮度LED路燈為例,一盞燈一年可以節省三千多元的電費,台大新能源中心主持人黃秉鈞估計,未來大小巷的路燈如果都改裝LED照明,可以省下一座核能電廠的發電量。

高電價時代的來臨是節能產業的新契機,減少二氧化碳排放,就從省電節能開始!

產業篇

2008年6月9日,新政府上任不到二十天,環保團體在環保署前高舉海報抗議,因為大林電廠、中龍鋼鐵等大型開發案一旦通過,台灣的溫室氣體將會增加7%。

目前台灣的幾個大型開發案二氧化碳的排放量:台塑大煉鋼廠1490萬公噸、國光石化800萬公噸、中龍鋼鐵擴建後1172萬公噸、台電大林電廠改建後1769萬公噸,陸續還有中科后里基地、和平火力發電廠等還在評估中,而今年除了中龍鋼鐵有條件通過外,其他的開發案都仍在審查中。

然而,全球暖化的壓力在京都議定書生效之後,企業的二氧化碳排放量更是成為關注焦點,在世界地球日前夕,還沒有上任的馬英九,就在會場喊出減碳時程,聲明在2016年恢復2008年的排放量,具體展現減碳決心。

未來溫室氣體減量法通過之後,鋼鐵、石化、水泥、造紙、人造纖維、紡織等六大高耗能產業自然也成為減量的重點對象,必須依照政府核配的額度進行減量。如果達不到目標就得購買碳權,以剛通過的中鋼子公司中龍鋼鐵擴建案為例,

2008年6月9日的環評會議裡,新任環保署長沈世宏表示,按照新政府的減碳時程,中龍鋼鐵在2014年大約要減少15%的碳排放,如果無法達成就必須透過碳權交易或是減產的方式來完成環評承諾,建議中龍鋼鐵將購買碳權成本納入營運考量。

最後中龍鋼鐵擴建案在董事長歐朝華的減碳承諾下有條件通過,創下在法源依據尚未完善前,就可以有條件通過的先例,也是全台灣首次在環評會議中,被要求將減碳成本納入營運考量的企業。此刻位於台中鋼鐵工業區,中龍鋼鐵正在加緊趕工,除了要面對世界競爭力,還得要想辦法減碳,中龍鋼鐵的一舉一動都具有指標性意義。

在京都議定書生效後,台灣雖然不是京都議定書的締約國家,但台灣高度仰賴進出口貿易,在市場的壓力下,未來勢必受到國際減碳壓力影響。以半導體產業為例,半導體在產程中會使用的全氟碳化物也在溫室氣體管制的名單內,知名的半導體業者旺宏電子,在政府要求前就已經提早達到減量目標,再加上善用變頻器和熱回收系統,旺宏電子一年省下一億元以上的電費,同時也減少三萬噸以上的二氧化碳。

新科技可以做到節能,舊產業也有新的做法,在台灣已經三十多年的台南紡織化纖廠,在2004年開始進行二氧化碳排放的盤查工作,結果發現排放最多二氧化碳的地方,是來自鍋爐室的石化燃料燃燒,於是決定從鍋爐室著手,台南紡織把廢熱回收,就可以省下燃料的消耗,一個月下來電費節省將近二十萬元,在低碳目標下,如何從現有的設備改善去提升能源效率,是許多企業首先會考量的第一步,不過,除了產業的節能動作之外,台灣的產業結構定位才是關鍵,根據2008年六月的行政院院會上,能源局長葉惠青表示,產業結構未來將朝向高附加價值跟低耗能的方向調整,然而以目前台灣的二氧化碳排放量來看,工業的部分佔了52%,其餘是住商跟建設的部分,台灣產業結構調整問題,不斷的引起討論,但卻沒有實際動作,台灣未來的產業主力究竟應該要放在哪裡?環保團體抱持疑惑的態度。

2008年七月一日起,台電公司將會進行第一階段的電價調整,產業用電漲幅調高15%,未來企業該如何提高能源效率?如何降低二氧化碳排放?是企業馬上面臨到的挑戰,全球走向低碳時代,已經是不可避免的趨勢,未來誰能先掌握低碳技術誰就掌握商機,在新政府全力拼經濟的大動作下,環保與經濟之間,要如何找出平衡點,面對全球暖化,台灣的企業準備好了嗎?

★側記

販賣看不見的溫室氣體,是幾世紀前無法想像的事,然而在全球暖化的壓力下,為了促進及鼓勵企業減量,碳權交易市場應運而生,新政府上台後也明白宣示會走向碳權交易與開徵能源稅的路,不過台灣不屬於京都議定書中的國家,碳權交易得透過第三國的認證,未來認證責任跟費用都是需要克服的難題。而未來要推動的碳排放核配,額度如何分配也需要更多細緻的討論,額度訂得太鬆散,失去管制的意義,額度訂得太嚴格,企業有可能轉戰其他沒有減碳壓力的國家,碳交易其實還有很多討論的議題存在。

●本文轉載自公共電視台「我們的島」節目──第460集「全球暖化 面對台灣」。本集將於6月30日週一晚間22:00~23:00播出,7月5日早上10:00~11:00重播。

本集節目精采內容簡介如下:

★全球暖化 面對台灣

台灣,一個蕞爾小島,生物多樣性堪稱世界之最,從熱帶、亞熱帶、溫帶到寒帶的生態系,兼容並蓄存在島嶼內。溫度,決定生態的界線,也關鍵性的決定我們生存的地球。在全球暖化的趨勢下,台灣面對的挑戰是什麼?我們的島十年特輯,將從氣候、天災、生態、疾病、交通、能源、企業責任以及個人生活,多方面來探討,在全球暖化衝擊下,我們該以何種態度來面對台灣?(記者張岱屏、林燕如、陳佳珣報導)

【公共電視台】

打印 | 收藏此頁 |  推薦給好友 | 舉報
上一篇 下一篇
 

評分:0

發表評論
查看全部回復【已有0位網友發表了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