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的位置:亞寶社區 >> 資訊 >> 兩岸台商 >> 詳細內容 在線投稿

中國官媒:兩岸對孫中山的看法越來越接近

發佈: 2009-5-07 10:12 |   來源: sina.com  |  查看: 39次

(中央社台北2009年5月7日電)據報導,進入21世紀,大陸近代史學家在實事求是思路下,擺脫孫中山研究中的教條主義和意識形態,學術化研究興起,使兩岸在對孫中山的看法上已越來越接近。

據人民網報導,20世紀中國各種政治力量,都重視運用孫中山思想資源,為各自的政治目標服務。孫中山去世不久,國民黨以戴季陶為代表,選擇性地運用孫的思想資源,建構孫中山思想的解釋體系。南京國民政府成立後,孫中山被置放在「國父」的崇高位置,當局明令各機關、學校懸掛「總理遺像」,進行「三民主義教育」。

但在大陸時代,國民黨的政治計劃和安排都以軍事為中心,始終沒能建立起有關孫中山和三民主義的強大敘述和解釋系統。國民黨重視宣傳,但不善於搞宣傳,例如:雖然建立起頌讀「總理遺囑」的「總理紀念周」制度,但基本屬於官樣文章。

報導說,國民黨在大陸時代,除了戴季陶、葉青等,沒有大牌的理論家,也沒有「理論隊伍」,更沒有從上到下的宣傳或理論「寫作班子」。1930年代國民黨元老級理論家如胡漢民,都意在江湖不在理論,這些人基本失去反映現實重大問題的理論創新能力。年輕一代也沒有這種能力。

而中供則以意識形態起家。20世紀20至30年代,中供黨內「當家的」多是理論家,陳獨秀、瞿秋白、王明、博古、張聞天等,個個都是文章高手。

1924年國共合作建立後,中供的一些理論家就開始對孫中山的「三民主義」作出新解釋。例如,把他晚年的「容共」定義為「聯共」,就有力地推動兩黨的合作和北伐的進軍。

報導指出,中供黨內真正知道孫中山巨大價值的是毛擇柬和陳伯達。毛擇柬願意花大力氣建構對孫中山及其思想的解釋,把中供的事業和孫中山的思想進行對接,宣稱中供黨人實際上是孫先生事業的繼承者。

而台灣方面,1949年到台後,國民黨覺得自己的失敗與中供奪取孫先生這面旗幟有關,於是開始重建對孫的解釋體系。蔣介石在1950年代親自出馬,對孫和三民主義作意識形態化的解釋。他的「三民主義的本質」、「總理知難行易學說與陽明知行合一哲學之綜合研究」,就是要證明中國傳統、三民主義、中華民國的「三位一體」。

與此同時,大陸在建構以毛擇柬思想為中心的新意識形態,孫中山是重要一環。孫被譽為「中國革命偉大的先行者」,而不用過去年代的稱呼「國父」;孫先生是「資產階級革命家」。

報導說,現在情況大變。台灣社會轉型,官學化的孫中山研究已無市場,原有的「三民主義」研究單位紛紛改名,各大專院校的三民主義必修課均已取消。另一方面,「苔髑」思潮氾濫,也在消解孫中山作為「國父」的「符號」意義。孫中山研究在台灣已後繼乏人。

不過,報導認為,進入21世紀,大陸的近代史學家在「實事求是」的思路下,進一步擺脫孫中山研究中的教條主義和意識形態色彩,學術化研究興起。改革開放後的30年來,兩岸對孫中山的看法已越來越接近。



打印 | 收藏此頁 |  推薦給好友 | 舉報
上一篇 下一篇
 

評分:0

發表評論
查看全部回復【已有0位網友發表了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