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的位置:亞寶社區 >> 資訊 >> 文化教育 >> 詳細內容 在線投稿

美食MIT》和漢料理 日式台味吃粗飽

發佈: 2008-7-08 12:39 |   來源: 聯合新聞  |  查看: 26次

前言

珍珠奶茶、罐裝茶飲、台式日本料理、台式烘焙西點,都是Made in Taiwan,不會太考究原汁原味,卻融入台灣人在地的熱情與人文精神,從許多飲食的面相,展現出台灣人在美食文化上的包容性與創造力,本報將陸續介紹給讀者。

常有老饕抱怨台灣哪家日本料理做得不夠道地、哪家的握壽司不及格,有些店家的調理手法不夠水準,其實是指「和漢料理」不道地。這是日據時代迄今,兩地飲食文化撞擊下獨一無二的產物,保留至今變成能吃進嘴裡的活文化。

吃法食材 統統在地化

美觀園「管飽」的在地料理文化,讓這家六十年老店迄今仍有高度人氣。

記者林建榮/攝影

台灣經歷頗長的日本殖民統治,飲食文化當然受日本影響深遠。中華飲食文化基金會主任張玉欣認為,和漢理料就是飲食的在地化。

飲食文化學者焦桐認為,台灣路邊的日本料理攤沒有裝潢、不講究上菜順序、不拘謹吃法、價格便宜,早年在貧窮年代裡,日本料理是一種相對高尚的飲食,但加入了台灣本土的庶民性格,就是和漢料理代表的意涵。

以台北西門町老店「美觀園」為例,一九四六年開張,是日據時代結束後由台灣人自行經營的日式食堂。早期台灣的日本料理學徒如果握壽司捏不好,常聽到師傅吼罵「連這也做不好,你是美觀園出來的喔。」這句話說明了當時業界普遍認為,美觀園不是個講求純正日式手藝的地方。

一般日本握壽司是一次捏一個,但美觀園為求快,盤子上墊了飯,塗點芥末,把厚厚魚肉不講究賣相的鋪上去,用刷子抹層醬油膏就成了陽春版握壽司,這是早期「食堂」的作法,食堂類似小吃店等級,飯、魚、芥末、醬,該有的重點都有,卻只是有個樣子而已,「當時能進食堂吃飯就不容易了,怎麼能讓客人吃不飽?」做出味美價廉的料理,是美觀園第一代老闆張良鐵的堅持。

老店美觀園 管飽60年

特大握壽司表現出台灣人不怕被吃垮的豪邁精神,也是和漢料理的在地特色。

記者趙惠群/攝影

管飽是和漢料理的最大特色,像是台版壽司個頭大,一口塞不下,「壽司講究適口性,若不留給口腔足夠的空間咀嚼米飯,怎吃得出美味?」日本人對此很難理解。但以在地人的邏輯來看,卻不足為奇,這是把台灣人把不擔心被吃垮的熱情、豪邁與悲天憫人的精神,一起捏進壽司裡,無怪乎美觀園能走過一甲子,至今仍然高朋滿座。

不只料理手法與正宗日本料理不同,連吃法,台灣人也有自己的一套,台灣人會說「要什麼先抹芥末、再沾醬油,放到嘴裡不全一樣嗎?」 台灣人喜歡把芥末跟醬油調成糊,再享受芥末那股一路衝上鼻腔的嗆勁道,有人甚至用來治鼻塞。

台灣人吃生魚片,喜歡把芥末跟醬油調成了糊,沾著吃,日本料理師父不以為然。

記者朱家瑩/攝影

來台近十八年的日本料理主廚富田宗太郎說,沒聽過和漢料理,但知道什麼是台式日本料理,「台灣人不是在吃生魚片,是為了吃芥末,裹上滿滿一坨,什麼都沒有了,只剩嗆鼻味;在台灣很多人說不敢吃生魚片,其實真正不敢吃的是芥末。」

龍船冷盤 最夯辦桌菜

張玉欣指出,「龍船冷盤」是民國六、七○年代很夯的辦桌菜,也是和漢料理的代表,將生魚片鋪在裝滿冰塊的小龍船上(有的有一把小紙傘、有的還會噴乾冰),在當時生魚片就等於日本料理,也等於高級、等於主人有面子。早期民眾生活窮困,沒機會吃到生魚片,六○到七○年代,經濟開始起步,吃得到生魚片,等於圓了自己過去的夢。

五十五年次的陶小姐回憶,直到念大學才有印象吃過「龍船冷盤」,擺上龍蝦頭就更氣派,是當時的高檔菜。

焦桐則是為和漢料理下了一個很好的註解,「這在世界各地都吃不到,台灣遊子即使在日本長住,吃過了如何道地、高檔的日本料理,也一定會想回台灣吃和漢料理。」

新聞辭典》和漢料理

和漢料理一詞,首次出現在1697年日本人住吉岡氏所著的「和漢精進新料理抄」。

書中的「漢」,其實是指唐朝,「精進」則指素食,這是一本介紹日本與唐朝的素食料理書。1895年「台灣省通志」提到「西餐、日本菜均於日據時代才有之」。這時的和漢料理,泛指台菜與日本料理的組合或混合。

打印 | 收藏此頁 |  推薦給好友 | 舉報
上一篇 下一篇
 

評分:0

發表評論
查看全部回復【已有0位網友發表了看法】